余 芳,程样国
(1.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2.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系列挑战,不容丝毫的懈怠和疏忽。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曾写道:“对于权力来讲,话语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话语既有助于权力影响的形成,也可以阻碍权力影响的形成。话语既有助于加强权力,又可以削弱权力。”[1]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以便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完成对大学生的意识引领,以切实担负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首次提出话语权理论,指出了话语和权力背后的隐秘关系,即话语与政治目的密切相关。英国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从个体诉求的方式探讨话语权,他指出:“在现代国家中,不同利益群体往往通过不同的话语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并在公开场合积极伸张自身的利益诉求以达到对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方案的选择施加影响的目的。”[2]国内学者也对话语权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学者张健认为,话语权的内涵包括两方面: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话语权力指支配话语的能力与程度,话语权利指运用话语的资格与好处。[3]综上可知,话语权是在交流及舆论宣传中,话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话语权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话语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予以表达。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到:“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4]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内涵:“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在物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反过来讲,一个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必然在物质上占统治地位,都会把自己利益说成全社会成员包括被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即把统治阶级利益说成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把统治阶级思想说成唯一合理、正确的思想。”[5]但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不等于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话语。故,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则是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及碰撞中,话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高校在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是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改革故事,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2019年1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6]习近平提出“四力”,虽然讲话的目标对象是主流媒体,但同样适用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实质也就是要管好用好各类话语平台,发挥好主流话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中国好声音。其中,传播力是基础,引导力是方向,影响力是目标,公信力是基石,紧紧抓住这“四力”,高校就能牢牢把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切实担负起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
话语传播力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主流话语要被广大师生接受,首先就要被广为传播。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平台主要有课堂、社团活动、报纸、网站、广播等传统的宣传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高校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之一的重要地位相比,主流话语的传播效果仍不太理想。以课堂教学为例,近几年,随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育人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部分教学中仍以灌输教育为主,思政和专业课之间融合不足,“两张皮”现象依旧突出等。社团活动同样难逃如此命运,不少社团活动内容陈旧、形式老套,对于求新求变的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且少数社团除了成立、检查时搞点活动,后随着人员的流失,逐步演变成了“僵尸”社团。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很多高校也敏感地注意到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必要,但由于经费不足和专业人员的缺乏,不少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和抖音视频水准不足,处于一个基本的保运转状态,难以吸引师生的长期关注。传统媒体平台如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的形式和内容实质改进不明显,师生的关注度较低,队伍状况也不尽人意。这些都相当程度地限制了主流话语的传播和接受。
引导力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向性问题,是根本。虽然,目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总体而言主旋律健康向上,正能量得到弘扬,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大学生也会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这些思潮要么极力宣传西方的价值理念,要么消解历史、颠覆经典,要么宣传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落后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冲击。这些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以多种形式多种面貌出现在大学生身边,如影视剧、小说、互联网大V的文章、流量明星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媒体文章、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论等等。不可否认,多元思潮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包容力的一种体现,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之处。邓小平就曾表达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7]
虽允许多样化思潮存在,提倡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交锋交融,但决不允许以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冲击、否定甚至替代主流意识形态。特别要警惕的是,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不足,因此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去评判和甄别这些社会思潮真实的话语意图及其背后的政治因素,导致大学生的误判和误认,有些学生甚至逐步淡化政治意识,抛弃民族传统和理想信念,转而艳羡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引导力亟待提升。
传播主流意识,打造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追求目标。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下强调过,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换言之,要扩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也就是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高校自身的故事。目前,这两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革40余年,中国各方面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巨大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存在,食品安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保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等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如何来讲中国故事,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同理,每一座高校都有其历史和文化传承,有其自身故事,都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如何讲好学校自身的故事,建设好自身的校园文化,激发出学生爱校荣校的热情,对于扩大主流话语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把中国故事讲好,把高校故事讲好,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能得到有效的聚合,讲得不好,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就蜂拥而上,抢占意识形态教育阵地。令人担忧的是,某些高校教师虽不敢公开攻击社会主义,但内心不信马克思主义,有意无意就会透露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挑战,传播西方话语。与此同时,不少大学生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成长起来,深受实用主义和美、日动漫的影响,追求个人主义和体验式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足够的认同,且对灌输式的教育缺乏耐心,因此,思政学习过程中缺乏内在驱动力。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都对高校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公信力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生命基石。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很容易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而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常客,习惯从互联网去获取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6.8%;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8]同时,西方文化打着普世价值观的旗号,竭力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念,一些封建的、陈旧没落的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复苏,而大学生的人生经历还比较少,是非辨别能力还比较弱,面对网络世界中众说纷纭、似是而非的思潮和话语,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容易出现混乱,甚至有可能滑向错误的方向。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目前,高校的课堂、校园文化活动、自媒体等都在宣传主流话语,但由于其自身的学理性,再加上部分理论内容的陈旧和话语表达方式的落伍,使得其难以产生足够的说服力和公信力。这也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学生的认知力不足的弱点,故意夸大社会中的负面现象,如贫富分化、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等,煽动学生质疑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甚至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面对这种状况,我们的师生无法借助宣传平台予以有力的反驳和回击。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双重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应当与时俱进、主动作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路径。
各高校的课堂、官方微博、微信、网站、广播站等载体,都是传播国家政策、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如何让其发挥出应有作用尤其重要。
一是要积极宣传正面的声音,把阵地利用好。我们要确保主流话语平台发出正面的声音,而不是杂音,特别是要在课堂上导入思政因素,切实发挥好育人功效。针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及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方法,既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问题分析框架,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横向比较的全球视野和纵向分析的历史态度,在鲜活的经验事实中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同时,针对高校学生求真务实的认知特点,要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教育方法,必须走出“填鸭式”的教育盲区,注重思想碰撞、交流互动、社会实践、心理咨询、榜样示范等方法对学生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影响。
二是要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予以及时回应和引导。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到现在,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累积、不断突显,由于多种社会思潮的存在及一些别有用心的误导,本属于社会发展中正常出现的社会矛盾被歪曲解读。而大学生人生阅历短浅,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容易被一些貌似深刻其实很片面的观点所吸引。因此,要从学理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回击不当思潮,从理论上说服学生,以合理的方式纠正他们错误、极端的言论。在意识形态教育中,采用围堵打压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
三是针对青年的各种疑惑,要有耐心地关怀和引导。大学生有理想,有热情,同时内心又充满了疑惑,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声,掌握其思想和心理动态,并且针对其内心的疑惑,教师、辅导员及媒体要及时发声,予以关注和引导,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被看到,被关注到,而不是教师、辅导员及媒体的自说自话,只有宣讲式的言论,缺乏基本的共情和引导性。总体而言,大学生的主要困惑集中于专业学习、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未来发展等方面,但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大一新生主要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困惑;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和社团活动、兴趣爱好如何平衡的问题;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就业择业、进一步升学的问题。我们的主流话语主体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要以学生的现实问题为引导,既出点子又出方法,消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问题,其实就是做了思想政治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更好地明辨是非,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和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也能让学生明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同,进而提高主流话语平台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意识形态话语由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构成。严肃的学术话语要转化为生动活泼、鞭辟入理的教学话语,激发大学生对学术话语的兴趣和理解;政治话语和生活话语更应常说常新,习近平谈到宣传工作时曾说:“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是改以灌输式为主的宣传为以平等交流式为主的宣传。灌输式的单向宣传有其存在价值,如高校的滚动屏、横幅等都是灌输式宣传的典型载体。但在课堂、新媒体领域,我们要摒弃过去常见的居高临下的宣讲方式,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简单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教育背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作为平等个体的身份和地位,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看得进,听得进,并且可以说得出。例如,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某一社会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且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观点。另,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我们可以设置讨论区,既可以抛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家讨论,也可收集挑选学生关心的或共性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
其次,要转换话语范式,避免官话套话,要用接地气的用语。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9]官话和套话是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是偷懒,是产生不了吸引力的,要真正做好宣传工作,我们不仅要了解并且要学会使用大学生的常用语,特别是网络用语,课堂上是如此,主媒体的宣传文章或视频也是如此,这样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从而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起到应有的成效。
我们要充分整合课堂、校内广播电视、滚动屏、宣传栏、校报校刊、出版物和各类讲座报告、研讨会和社团活动等传统的传播平台,以及学校官网、微媒体、直播等新型传播平台的建设,全力打造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感染力。
首先,充分利用好传统的传播平台。第一,发挥好课堂的育人功能。一方面,要严守教学纪律,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传授有纪律”。另一方面,可邀请典型、模范人物等走进课堂,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引导学生巩固政治信念、政治信仰,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第二,发挥高校党团组织活动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组织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第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电视、滚动屏、宣传栏等的宣传作用,传播好中国声音,唱好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团等组织,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学术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知,从而提升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
其次,充分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已成为一个地球村,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微博、QQ群、微信、短视频等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主动开辟这些新阵地,了解大学生的舆情,及时消解各种负面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各类评比等线上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要利用好新媒体,通过视频、动漫、微课的活泼动感的线上教育形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传播正能量的能力。要注意吸纳优秀学生充实到学校宣传队伍中,培养一批大学生“意见领袖”,要教会他们应用新媒体技术,让他们以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从而壮大正面话语的传播队伍和拓宽正面话语的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