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首府战略背景下南宁市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2021-12-31 06:51覃小琼许燕滨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南宁市南宁民族

覃小琼,许燕滨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2019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围绕绿色、民族、东盟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强首府战略的重要途径,这为南宁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南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宁市地处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以壮族为主,多民族和谐共生,壮族文化、骆越文化、岭南文化、东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南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孕育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文化价值凝炼的萃取过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华的推演过程,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记忆的存留和文化历史的延续”[1]。在强首府战略背景下,如何加快南宁市民族文化发展,为强首府战略提供文化支撑,亟待研究。

一、强首府战略背景下南宁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民族文化研究有了新突破

在学者与本土文化人士的努力下,南宁市在骆越文化、稻作文化、铜鼓文化、龙母文化、顶蛳山文化等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重新审视、定位南宁文化开启了一扇窗。文化界编辑出版《老南宁记忆》,对南宁传统文化进行了概观式的叙述,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研究、宣传了南宁市优秀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精品项目产生了影响力

近年来,南宁市文化界创作、排演了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百鸟衣》《骆越先歌》,邕剧《玄奘西行》《顶蛳山人》,粤剧《海棠亭》《璎珞传》《江姐》《目连救母》,动画片《铜鼓传奇》《那世纪》等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精品艺术,繁荣了首府南宁的艺术舞台,积极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等活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和对外宣传平台,不断扩大“南宁渠道”影响力。

(三)文化设施建设有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南宁市建成了南宁博物馆、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南宁市图书馆(新馆)、南宁民歌湖大舞台、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邕剧)传承基地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巩固夯实了文化发展基础。依托这些文化设施,南宁市成功举办邕州剧场地方戏曲月月演、邕州神韵新会书院周周演、南宁民歌湖大舞台周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四)“文旅农”融合呈现积极成效

自2014 年起,南宁市已连续举办7 届“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方特东盟神话、百益·上河城、三街两巷等文旅新地标相继涌现,古岳文化艺术村、美丽南方等项目知名度不断提高。自2008 年以来,南宁市通过挖掘壮民族和其他民族民俗资源,推出“南宁月月旅游节”系列活动,月月有节庆,季季有营销,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其中2017 年成功举办了25 个旅游节庆活动,2018 年全年推出了22 个旅游节庆及旅游主题活动,2019 年举办21 个旅游节庆活动,精心打造了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中国·隆安“那”(稻作)文化旅游节、青秀区甜瓜文化旅游节、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为中外游客和市民呈上富有南宁地方特色的文旅大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强首府战略背景下南宁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

1.底蕴深厚,但没有用活用足

从骆越古文字的发现和顶蛳山遗址的发掘来看,南宁的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教授团队将世界各地多种水稻样品进行基因测定,发现皆有来自隆安与武鸣之间野生直立稻的古老基因,提出南宁是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古老的骆越民族创造了世界最早的稻作文明[2],由此可见,南宁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较为成熟的文明。在考察环大明山骆越文化与龙母文化后,研究人员发现南宁远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统一的人文宗教,也证明南宁的文明史相当久远。目前,全市拥有7个国家级、139个自治区级、211 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整体而言,南宁对所拥有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还不够,没能树立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此外,全国已有135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西的桂林、柳州、北海等城市已相继入选,南宁却是极少数未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省会城市之一,民族文化影响力不足。

2.资源丰富,但知名品牌较少

南宁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如壮族歌圩文化、龙母文化、骆越古都文化、顶蛳山文化、稻作文化等,但是文化特色的提炼不够,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大,精品不多,除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金壮锦等具有较大影响外,其余的文化品牌还有较大的挖掘提升空间。目前,南宁还没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仅有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入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非遗整体性保护能力较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隆安县的“那”文化,仍处于文化研究保护阶段。环大明山骆越文化生态圈、顶蛳山文化遗址、昆仑关、扬美古镇、隆安“惠迪公祠”、榜山文塔、大龙潭大石铲文化遗址、宾阳的蔡氏古宅等重要的文化遗址缺乏有成效的开发利用,知名度不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推进困难,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未转化成品牌优势。

(二)民族文化产业亟待提质增效

1.发展聚集度低,附加值有待提升

当前,南宁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聚集度低,产业结构侧重于传统的文化体验、手工艺品等,企业规模较小,且多为离散状态,缺乏影响力大的龙头品牌企业。民族文化与信息技术联系不够紧密,大多数民族文化企业产业结构单一,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型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衍生的民族文化产品附加值较低,未紧跟时代转型升级。如武鸣纳福彩绣手工坊,传承人有一定的手艺及经商经验,但开发创意性不强,仅能满足产业链下游的一些需求,对上游的开发等环节缺乏足够的发展能力。传统民间产品中,诸如南宁老友粉、隆安布泉酸鱼、雁江粉利等传统美食,缺乏像柳州螺蛳粉一样的统一发展规划、策划包装以及有力的宣传营销平台,市场竞争力不强。

2.延伸发展不充分,经济带动效应不强

民族文化通过与旅游业、传媒业、餐饮业融合,可延伸发展出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影视出版业、民族文化餐饮业和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等众多产业,开发利用空间十分宽广。目前,南宁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与农业、旅游、健康等其他产业融合程度不高,衍生的产品产值较小,经济带动能力不强。不少景区、景点重景观塑造,未与当地民俗节庆、农事活动、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紧密融合。旅游产品简单沿袭,缺少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未能用民族文化这条主线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连接在一起,难以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民俗文化的需求。旅游经济方面,还未能把夜市经济、夜游邕城打造成为首府南宁旅游产业的新增长点。

(三)配套政策体系尚未健全

1.激励机制缺失

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主力军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些文化单位资金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主要职能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普遍存在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争取投入轻计算产出的现象,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和深层次开发市场的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况,相关部门未能联动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激励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些措施,难以付诸实施。

2.融资相对困难

民族文化企业具有智力密集、轻资产、规模较小的特点,大量民族文化企业由于组织结构不完善、经营不规范、财务不健全、缺少可抵质押资产、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获取市场融资相对困难。“文化产业的核心动力是原创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带动力强的骨干航空母舰,更需要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的文化企业‘小舢板’,形成功能互补的企业构成的合理生态”[3]。南宁市相关政府部门为扶持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也设立了文化产业资金、文旅扶持资金等相关扶持资金,但僧多粥少,扶持力度有限。如青秀区的文旅产业扶持资金,每年申报企业近30 家,只有较少企业能入选,大部分企业未能得到政策和资金倾斜。金融机构还未建立针对无形资产的估价体系,也不认可第三方机构评估,因此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文化资产未能通过价值体现出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存在诸多瓶颈。

3.配套设施较为薄弱

南宁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低,乡村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通达性、便利性有待加强,如上林文旅融合“走出去”面临“不通高铁”等交通瓶颈制约。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面积大,配套设施多,需要的用地指标也多,尤其涉及建设观光性的亭台楼阁、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服务中心等,针对休闲农业的用地政策支持较少,部分配套设施建设难以达到预期规划,乡村文化旅游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度不够。

(四)民族文化专业人才较匮乏

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对专业人员要求高,当前,南宁市从事民族文化创意尤其是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人才数量较少。文化经营人才集聚程度较低,缺乏从事文化产品开发、设计、文化产业运作的人才;缺乏适应信息时代文化产业高技术化的人才,尤其缺乏能够将高新科技用于文化产业的专业科技人才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艺术家、民族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技艺传承人较为稀缺,领军型人才极度匮乏。人才匮乏使得南宁在民族文化影响力、民族文化生产力、民族文化企业实力、代表性民族文化作品等方面,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强首府战略背景下南宁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统筹领导,提升“首府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南宁应建立跨部门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步伐,促进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筑牢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要立足南宁市区位优势,对以壮族文化、骆越文化、岭南文化、东盟元素为主的南宁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挖掘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落实好“一带一路”顶层文化规划,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加大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投入力度并完善服务水平,扎实推动民族文化、群众文化、精品文化、传统文化、对外文化提档升级,增强城市的“民族范”“国际范”。

(二)创新发展业态,提升民族文化产品附加值

南宁应建立线上数据库,着力推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转化。要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把握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引导科技企业跨界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催生新兴产业业态,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以文化产业园区主题为核心、重点项目为依托,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要推动全域文化旅游产业联合发展,以骆越文化风情园区建设为平台,打造南宁片区文旅产业链集群,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的中心城市。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模式,拓展文化产品附加值;把“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老木棉·匠园、中山路美食街、邕江夜游、百益·上河城等打造成为南宁市“网红文化地标”。

(三)探索多元投入合作模式

南宁应探索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准入区别化的多元投资机制,提升市场主体的参与率。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多样化、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在起步阶段可选择若干优秀创意项目,通过政府购买、减免税费、项目补助等措施给予鼓励和支持。制定文化消费(税费)补贴政策,实施南宁惠民文化消费季,发放南宁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助推民族文化消费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创造能力。要充分发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独特优势,大力引资金、引技术、引才智,积极拓展以东盟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文化市场,着力打造壮乡文化、东盟文化产品交易集散地。

(四)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发展根基

南宁应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数据库,健全民族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政策,对有重大贡献的民族文化创意人才的创作活动、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给予奖励和资助。应鼓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扶持和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培养基地,开辟人才绿色通道,突破年龄、学历、职称等限制,鼓励以调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聘请、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集聚和使用。

猜你喜欢
南宁市南宁民族
我们的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Sam’s Family
眷恋南宁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第四届“享受阅读 快乐成长”阅读表演秀邀请赛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