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娅
(重庆市渝中区肖家沟小学校 重庆 400010)
教无定法,但却有适法。在引领小学生完成小学语文学习活动时,我们进行过一系列的探究与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们提出的建议是,积极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小学生是典型的群居生物,他们在“群空间”中不仅可以得到助力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心理归属感,这对于学生的内在成长影响更大。再有,小学语文展现的是文化、生活,其价值体现集中在沟通交流与表达上,所以,要想引领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就需要为学生架设一个可以沟通互动的学习空间。此外,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时代,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能够参与“共享”、能够架设“自主平台”、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必备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育者,我们要审视语文学科的优势,通过为学生构建小组学习空间,引领小学生释放天性,实现身心全面成长。
在人们的认知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是同桌、前后桌大声讨论,在有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之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似乎有所拓展,但是,往往也没有什么实效,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学习空间。但事实上,这种合作学习体现不出组建小组的意义,也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产生的表现和我们的预期不同,我们期待的是学生“一起学”,而实际的效果往往只是“一起玩”,缺少自律能力的学习者会变得自由散漫。基于此,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我们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合作任务,进而让小学生对小组活动生成期待。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会生成极强的代入感,他们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在缺少压力,他们有勇气表达自己的内在想法,他们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当然也会对他人的见解提出中肯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延伸。在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时,学生会觉得得到尊重,他们会更为积极地参与小组互动[1]。
在群体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引发各种新问题,如学习的目标不同、关注点不同、特长不同、效果不同等。在落实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活动目标时,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此,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起,他们这种各自为政的个体表现决定了我们需要在群体活动中关注分层教学法。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对于文中人物特点的总结,采取同等生组合进行分组,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分析,使用自己个性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让他们根据课文描述进行讨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极强的学习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期待自己能够提供可以展示的学习成果,这种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不断前行的方法,会让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生成强烈的学习兴趣,一次次地共享自己的认知,小学生的情感也会变得积极向上[2]。
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最为紧密,课堂中我们与学生之间探究的也是生活。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我们可以将生活元素作为开展活动的素材和载体。如设计一些有极强代入感的合作活动,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模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生活。如可以借助校园生活,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能力,升华创新意识。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小学生不仅仅可以从“自我”的角度完成学习活动,还可以不断地进行角色代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其实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认为学生还需要经过社会大学才能够转变为成熟的生活成员,不过这一问题很好解决,只要我们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地链接,必然可以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生成对话的能力和意识[3]。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小组学习空间,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释放自己的天性获得更多的支持,生成认同感与归属感,还可以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问题,进而有效评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进而顺应时代发展,建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在共享的过程中生成活动的体验,在分享的过程中肯定自己的主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