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忠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中学 安徽合肥 230088)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STEAM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本质上是跨学科教育,主要指学生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与STEAM教育相融合,运用到具体的科学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通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实现方式来学习小学科学知识。
STEAM教育与小学科学内容存在很多共性。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线性知识结构,而是多学科知识立体应用的过程。STEAM教育成为任务设计与完成的过程,成为不断产生新问题情境过程,能够实现传统课程流程的再造。二者融合,能够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开放学生的大脑,丰富学生的科学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STEAM教育与小学科学内容的融合,特别是实践案例与实用型知识,可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1]。
例如,在“土壤——动植物的乐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首先,教师可以从工程的角度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土壤和动植物进行观察,然后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运用数学的眼光对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借助工程的思想建立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运用艺术的眼光进行总结。通过专业的形式将学科教学内容与STEAM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跨学科的科学课当中升华STEAM思想。
STEAM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而且在创造过程中可以不断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为例,学习“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时,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一部分学生通过搜集关于浮力方面的知识,自己就能设计实验,同时对实验的用到的器材和书本上的器材对比,设计出更合理的实验方案[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借助科学思想进行整个实验的统筹,然后借助自身的科学技术来开展整个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将科学与技术进行融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艺术的眼光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过程进行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且,通过记录员将整个工程记录下来,大家一起对实验过程中生成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学得更快乐。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通过搜集多方面有用的教学资源,加工和整理,设计出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同时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为其提供使用知识的机会。STEAM教育注重将小学生的奇思妙想运用到实践中,善于运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模式与工程、科学、技术的不断运用和深入,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能够从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习需求出发,使教学体系更加智能化。例如,学习“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种子做成的种子贴画,不同的种子,不同的画面,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种子的多种多样,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以此培养他们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充分结合,从而优化科学实验,借助STEAM理念丰富自身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收获[3]。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STEAM教育模式,能使学生积极合作、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其他同学的优势,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成长。例如,学习“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分组,先让组内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结构,然后设计寻找故障的探究方案,针对组内出现接线不牢固的情况,学生根据STEAM教育的工程、技术知识,将易拉罐剪下来,设计出了卡扣式接线柱,大大方便了接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探究出了最佳制作方案,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将小学科学与STEAM教育相融合,是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不仅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求,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应积极将STEAM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作用,力争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