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建梅
(甘肃省陇西县渭州学校 甘肃定西 748100)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素养和能力素养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新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在逐渐优化,但是劳动意识却在逐渐衰退。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长期的劳动经验积累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能力素养。
随着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成为了经济强国,人民也都步入了小康社会,不再像改革开放以前,现在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家长也越来越宠溺孩子,但是当代学生极其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体会劳动带来的光荣,从而使其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1]。为建设和谐家庭,就要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家庭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学生完成后家长上传视频到家长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使学生更自律。卫生管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道德与法治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生活又可以解释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2]。比如,在讲到“我们的公共利益”时,公共利益有很多层面的意思,教师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以小见大,利用身边的资源使学生懂得保护公共利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节日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在植树节的时候带领学生种树,教会学生用自己的亲手劳动获取一片茂密的森林,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海边捡垃圾,教会学生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的道理。从一些实际的生活方面出发,使学生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和技巧,还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劳动能以直观的形态辅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劳动是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情感纽带。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大量灌输给学生,没有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虽然丰富的理论知识是重要的,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键还是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学生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劳动中,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劳动能力[3]。比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讲到“创新驱动发展”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劳动教育,营造出人人要劳动、人人愿劳动、人人劳动好的优良氛围,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从而得到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不断探索劳动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实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教师可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实际生活引用到教学内容中,将教学知识拓展延伸,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愿”,让学生学会劳动,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爱劳动”习惯的基础上,抵达“情到深处自然行”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