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青岛城市文化建设

2021-12-31 05:29董兰国刘孔莉李佳敏
关键词:青岛建设文化

○ 董兰国,刘孔莉,李佳敏

(1. 青岛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00;2. 青岛科技大学 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042;3.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7)

一、引言

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持,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而文化自信根植于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为此必须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1]。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树立落实落细于人民朝夕所居的环境中[2]。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如何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动力,进而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优化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成为学界目前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不同城市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为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和代码。然而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陷入文化开发怪圈,缺乏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如何破解城市文化开发怪圈,发挥城市文化各自的优势,需要学者们深思。罗伯特·戈佛斯指出,可以将城市与文化看作“想象的共同体”,将城市的文化标识作为某种载体传递城市个性与其文化内涵[3]。例如,提及巴黎,人们会想到浪漫;提及德国,便是工匠精神。这种文化与城市共进的建设思路对本研究具有较多启发。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滨城市,是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依托其丰厚的历史底蕴与依山傍水的地理区位优势等,凝练出独具特色的青岛文化。如何将青岛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以应对快速城镇化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与挑战,是青岛城市文化建设及青岛城市建设重要内容。

学者们对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不同地域和城市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例如,夏必琴等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对合肥市城市形象的认知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合肥市城市文化建设现状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合肥市城市形象塑造的相关建议[4];刘贝等以长沙市为例,通过分析长沙市地域文化特征,全方位调研长沙市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等,对文化自信战略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5];王林生等以2017年北京市文化建设为重点,研究了北京市在文化自信、文化协同与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做法,提出了发展新业态等措施,以推进北京市文化建设[6];莫小俊基于文化自信视角,探究了新岭南文化建设对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7]。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化自信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

以青岛为代表的我国发达城市,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开展城市文化建设,打破城市目前发展的僵化局面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在借鉴文化自信与城市文化建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青岛文化自信的形成原因,总结青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进而对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的未来进行展望与思考。

二、青岛文化自信的形成原因

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必须有根植于民族历史沃土的先进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经典,蕴含丰富的智慧启蒙和道德感召;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杨家将等中国故事讲述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魅力,凝聚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中国的文化自信是水到渠成的,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因为它来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明,依托于中国自身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得到实现与升华。青岛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青岛特色的、独特的青岛城市文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副省级城市之一,城市文化建设经历了长时间探索,从2003年青岛确定的“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到2017年提出要建设“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青岛,再到2019年2月6日,原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到市北区和市南区调研邮轮母港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工作时指出,要发挥青岛海洋特色优势,努力把青岛打造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之城。从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目标的发展可以看出,青岛“开放、活力”的海洋特色城市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而“现代、时尚”的海洋特色城市文化则反映了青岛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青岛文化自信来自青岛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来自青岛独特的区位优势,来自国家和政府对青岛特色经济的支持。

(一)青岛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

青岛悠久的历史,沉淀了光彩的文化。从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岳石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琅琊、古即墨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为如今的青岛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岛崂山曾遍布道院、道庵,并发展出体系化的道教文化。

青岛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厚度,还拥有思想的广度。在近现代,青岛先后经历了德国强占、日本侵占等,但同时青岛也经历了“传统”与“海派”文化的碰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文化大师汇聚青岛,引领了中国文化的风潮,由此青岛形成了“开放”的城市文化,青岛也成为那段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岁月中实至名归的文化中心。

(二)青岛文化自信的区位优势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端,北邻大泽山脉,南滨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滨海城市。海洋文化与青岛文化自信紧密相关,比如青岛栈桥、五四广场、金沙滩等海洋自然文化风光,祭海、蛤蜊节、海鲜渔宴等民俗文化,充分展现出青岛文化中的海洋色彩。在道教等不同宗教的影响下,青岛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宗教建筑,佛寺、道观与教堂等其他欧式建筑体现了青岛东西合璧的建筑文化。依托特殊地理区位优势,青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易吸引资金与人才的进驻,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与中心[8]。

(三)青岛文化自信的特色经济支持

青岛具有“好客山东”与有容乃大的海洋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十佳商务城市与文明城市。利用其厚实的文化积淀,青岛将自身打造成了独特的海洋休闲娱乐名城,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了“以海鲜养殖、海洋食品深加工、海鲜餐饮业以及旅游业为主”的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利用文化资源的开发、鲁菜的创新以及行业整顿等方式提高了产业发展质量,通过旅游线路规划、旅游景点集聚、旅游产品合理开发将城市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9],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海洋特色城市文化。青岛也获得了海洋文化的丰厚红利,水产品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8]。

三、青岛城市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

青岛在已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其历史、区域、特色经济优势,采取了相应的城市文化建设措施。

(一)营造宜居环境,建设国际幸福港城

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是青岛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国际港城进程的重要举措。宜居环境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与气质,是舒适的生活条件、美丽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和谐的社会氛围的总体概括[10]。近年来,青岛从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大气和水污染、交通拥堵、市容环境、社会治安及消费市场秩序七大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居住环境。通过背街小巷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环境改造、生态景观提升等行动致力打造“全国最洁净滨海城市”;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工作以解决“停车难、行车难、乘车难、行路难”的市民及游客出行问题;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等以应对大气污染,实施河道截污与综合整治工程等改善水污染现状;全面整治“吃住行游娱购”以及构建“五位一体”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面保障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

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文化政策环境日益完善,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逐渐繁荣[10],围绕文化强市战略,青岛全面建设现代文化名城。通过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完善文化设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如青岛建成了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青岛音乐厅、现代艺术中心、民俗博物馆等现代化文化场所,突出了青岛城市文化的个性与特色;通过承办帆船大赛等国际性活动,充分利用青岛的文化资源,树立特色品牌,加快了现代文化名城的建设进程[11]。

(三)提升特色旅游质量,促进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当旅游与文化相遇,诗和远方便走到了一起。近年来,青岛加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确定一批重点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包装与宣传,通过扩大其知名度彰显青岛的文化魅力[11]。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青岛制定了《青岛旅游市场振兴营销行动方案》,通过5个方面20条具体举措推动文旅行业复苏振兴。如以青岛“时尚”城市文化为引领,打造“时尚青岛”品牌,组织开展了“云游青岛”“局长带你游”“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等网络旅游活动;开创性地启动文旅“云招商”,加快新业态培育,如研学旅游基地的评选、“山海深呼吸 乡约在青岛”等活动;推出了一系列青岛文创品牌,整合了胶东五市涉海涉童旅游产品,引发了关注热潮。以上举措在促进青岛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复苏的同时,推动了青岛文化的对外宣传。

(四)打造企业文化新境界,实现企业文化和城市文化融合

城市文化涵养企业文化。作为城市细胞的企业,要从青岛城市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企业文化融入青岛城市文化,形成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机制,挖掘品牌资源,增强品牌文化生命力。如海尔集团从“大锤砸冰箱”到如今引领家电产业的人单合一双赢文化、生态网络化战略,彰显了青岛诚实守信与创新之道的文化魅力;青岛啤酒坚守“严谨、务实、高效”的作风,用激情酿造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活创造快乐,体现了诚实、和谐、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植根于包容乃大的青岛,企业文化离不开青岛城市文化的涵养。

四、文化自信视角下青岛城市文化建设的展望

(一)文化自信视角下青岛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而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充裕。“十三五”期间,青岛准确把握形势,迎接挑战,在深挖文化价值、培育青岛精神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谱写了青岛城市建设新篇章。在“十四五”开局之际,顺应生态文明发展,青岛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深入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需要从外界获得空气、水、食品、燃料和其他物质[12]。青岛城市文化既受到本市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城市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尤为突出,而城市文化生态平衡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需要摆在重要的位置。在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中,需在传承优秀文化、利用区位优势与国家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关注城市文化生态平衡。

具体而言,首先,把握青岛文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平衡。在青岛城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区位因素与政策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岛在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因此,青岛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需把握好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次,做到城市文化事业中的公益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娱乐文化的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娱乐文化逐渐在文化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满足了人民群众诸多的精神需求。但是,公益文化、高雅文化在居民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能因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而放弃其他类型文化的建设。

(二)青岛未来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

在青岛未来的城市文化建设中,需进一步坚持文化自信。

一是坚持求同存异,突出青岛特色。青岛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城市文化的青岛特色,但不等于唯我独尊。在开放、合作共赢的环境中,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青岛城市文化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我又超脱自我的城市文化[13]。

二是既要遵循文化的规律,又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青岛文化与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分子,是一种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先进文化,要着眼于人民性与实践性,充分适应青岛社会经济的需要与市民文化审美的需求。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大局观念、统筹规划,在理性审视青岛自身实力的同时,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城市整体优化,从而实现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的融合。

三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所用。在青岛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需求,提高市民参与感,真正发挥其主人翁意识;提高市民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发挥其生活的激情,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推动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

具体地来说,青岛城市文化建设应立足古琅琊、古即墨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资源,海岸线、120余个海岛、崂山山脉等地理区位优势资源,海洋休闲娱乐、海洋食品深加工等特色经济资源,以“开放、现代、活力、时尚”海洋特色城市文化为引领,将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资源融合汇聚,把文化资源放在城市长期发展的更大的框架下进行整合,发挥城市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更加特色鲜明而又科学系统的海洋特色城市文化。

猜你喜欢
青岛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