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婷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胜利科技新村幼儿园 山东东营 257000)
游戏与儿童不可分离,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当儿童进入游戏状态会沉浸在其中,在多样化的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运用已有经验与游戏对象交流互动,去观察对方,不断形成自己的假设,并通过语言身体动作去验证自己的判断。当儿童意识到游戏不好玩时,他会调整自己,做出新的适应性行为,这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以往常会将游戏和学习平行的分开,相向而行。或是说,在课程中渗透游戏的手段,带动幼儿的积极性,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引发和促进幼儿的能力、知识、经验的提升。一旦这种方法运用不到,会引发幼儿对这种游戏教学活动的厌烦[1]。
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偏离正确轨道。这就需要教师下大功夫练就教学基本功,用游戏或其他手段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回来。如果我们返过来思考,幼儿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不能关注活动课程呢?是不是设计的教育活动并不符合幼儿的胃口,他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并不能跟别的幼儿同步。由此再问,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也是有差异性的,那么,儿童的关注点必须在同一时间段、持续同样长的时间,来习得知识吗?
如果我们把幼儿最容易投入的活动——游戏,作为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使幼儿能在感兴趣的事情中,持续习得不同层面的内容,是不是更能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游戏,是幼儿信手拈来的活动,不需要太多思考与准备即可实现。而在游戏中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游戏在精神层面唤醒了儿童自由地思考冲动和意愿。教育专家周菁曾说过,儿童才是课程的真正引领者。新西兰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声音,他们的课程里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新西兰学习故事的起点是先从注意开始,先观察注意幼儿、识别幼儿的兴趣,再去思考如何回应。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教师主导的痕迹虽有,但是很少,教师也会计划,但很多时候是跟幼儿的当下兴趣相结合。从幼儿入手,去读懂幼儿,幼儿的游戏时间会很长,他们自己选则的余地很大,了解孩子想什么,然后思考,当下我们需不需要给他以支持,还是延迟后给与支持、回应,或是用材料或语言来激发,提供怎样的可能,多以幼儿的生发活动为主,教师共同构建的,幼儿会热切专注的投入到整个学习中去。
通过这次园长培训班学习,真正感受到教师不放手何来真游戏,何来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另一个感受是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他们真的很会游戏。我园所目前正在进行混龄户外自主游戏的实验中。以前在教研时,教师们对于放手这一理念,总有各种担心,一个是安全问题,另一个是幼儿是否能“按教师想的那样”游戏。但当我们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跳出教师引领游戏又好掌控的舒适圈后,才发现幼儿的游戏能力有多强,他们自我习得、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多么强大,而作为我们教师最应该去做的就是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可能性,以及提供支持来协助他的游戏创想[2]。
由此,我们在近期的教研活动中,对新游戏材料——大油桶的游戏过程进行了教研集中解读。教师从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到在必要的时候给与支持,再到遇到瓶颈时及时介入,引发下一步游戏的可能性。完整的梳理了两周多的时间里,幼儿与大油桶互动的游戏过程转变。
我们常听到小学、初中家长的抱怨:“我的孩子乖巧听话但是学习太死板不会举一反三,缺乏主动学习动力,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出现这种局面其实追根溯源,都能从幼儿时期和成人的相处模式中找到端倪。
我们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来看:
(1)成人在游戏前事无巨细的考虑好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了有效的规避,对游戏难度进行了合理的调控,孩子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被动接受,逐渐的孩子们由手懒转化为懒得动脑。失去了探索的机会和欲望,只会变得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我可以玩这个嘛?可以玩那个吗?”,投喂式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是乖巧但不动脑的小木偶,是只会完成任务的小机器人。
(2)其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放手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们由被动游戏转化为主动游戏。可能他们拼摆的作品不像成人的那样一次成型,但他们会边摆边玩,边摆边改,难度自由切换。他们的玩法由浅入深,紧跟自己的心理需求。
(3)游戏中可能会有争吵、意见不统一的时刻,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相互磨合,下次依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就这么悄悄地发生着。在不停的磨合中,孩子们逐渐成为会分享、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不会为了一点小困难就退缩,也不会为了一点小摩擦就翻脸,还是那句话——“大气的孩子才能成大器”。
让我们得体的从幼儿的世界中退居幕后,成为观察者、支持者和适时的引领者,让孩子们自由享受成长带来的酸甜苦辣。何时放手,如何放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话题,这个过程可能有些波折,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修正调整、再提升,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