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刚,吴立伟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现阶段,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断升级,在世界舞台占据着重要席位。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节点,须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制造,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在社会范围内应大力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播与应用尤为重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和贯彻,不断创新发展教育管理模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工业4.0”匠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匠精神”源起于德国,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观。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密不可分,[1]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基础,辅之以完备的职业教育制度性保障,共同推进了德国“工匠精神”发展进程。
我国经过本土化学习和内化的“工匠精神”也保有和秉持了德国“工匠精神”的特质,追求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从业者寄予的要求和期许。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转型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备“工匠精神”的工作者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上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一是可以促进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使教育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二是可以切实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实干型人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进步。
解决问题需要以发现和直面问题为前提,只有深入洞察、客观分析发展中的瓶颈,才能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直面困境,寻求模式的突破与创新,进而实现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时代化发展。
时代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进步的助推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当前阶段,囿于经济水平和思想意识等因素,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仍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导,缺乏对时代发展要求的满足和特征的体现。更有甚者,在思想意识上缺乏对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方法、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社会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制约了当代大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更不利于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明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样才能深入有效地推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然而就当前情况而言,应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尚未做到“以人为本”,[2]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工作方法还较单一、欠创新,导致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难以体现和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自身平衡发展系统的推进应坚持在系统性思维和大局意识指引下开展,各项工作需有机结合,使整体系统得以平衡发展,才能切实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的发展。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模式还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工作的开展往往基于特定任务和要求,以应对眼前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缺少长远的系统谋划,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内心“工匠精神”的建立与内化,更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方法尚亟待提升。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新要求,身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与管理者更应坚持日常化、习惯性的学习和进步,从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发展浪潮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养分,升级自身管理思维与意识,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决策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热情和决策担当,其管理水平难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发展。
“工匠精神”作为时代发展对人才教育培养的诉求,需要在独立学院高校教育管理中予以落实和发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需坚决秉持、扎实推进,才能开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创建实践管理新格局。在教育部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务必以培养社会主义综合性应用人才为使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势在必行。[3]
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涵养工匠精神和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责任感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4]时代发展推动社会变革,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必须从思想到行动,紧跟时代发展节奏,不断自我革新、自我突破。[5]在高度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务必要积极吸纳先进思想,将之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目标,以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从思想观念层面打好基础,强化意识引领,实现“工匠精神”思想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管理工作的全面指导。
将“工匠精神”追求的“钻与精”的品质深植在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心,立足整体布局,谋划全面工作,深入扎实地做好细节工作,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成为高速运转的有机系统,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正向反馈回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产教融合的深入化、精细化发展,高校与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分工协作、协同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社会对接优势,结合学校的实习教育、实践基地等资源,实现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阶梯式技能培养,逐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贯穿式”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质效需要以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为保障、以科学管理方法为支撑,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在校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组建或聘请一支学习能力强、业务素质硬的管理队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工作的刚需。强化内外结合、丰富管理队伍层次、拓展管理能力是有效途径。一方面,对内积极转变管理观念,通过思想意识与岗位晋升双向激励,建立起稳定、扎实的学习型教育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工作质效。另一方面,对外严把选人关,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人才聘用过程中加强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全方位考察,在学历与资历基础上加大力度考察“工匠精神”和钻研意识,强化对职业道德与操守的考量。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网络渗透着、覆盖着,[6]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创造了新的维度与空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应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整合优势教育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优质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建设线上能力培训系统,加强与视频平台的合作,积极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能力,打造精深化、专业化学习网络,增强大学生学习韧性,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主动加强对外联系,积极对外探索寻求合作,建立线上管理、教育、考评等一系列模块,督促在校大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观念,强化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强人格,弱化管理人员的主导地位,既为形成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新格局奠定基础,也为在校大学生全面养成“工匠精神”内在品质与人格助力。
新时代的高校要创新、完善对人才不同维度的评价体系,用以考察在校大学生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工匠精神”的考核制度体系,该体系不仅要考察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包括对大学生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实操等动手能力的考察,将“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职业理论与业务素养等因素纳入学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地对大学生能力进行考评。
新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全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沉静执着的恪守之心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7]在“工业4.0”的升级期,“工匠精神”势必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选择。在我国创新驱动、创新创业、工业升级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工匠精神”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模式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国家与社会的进步需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引领技术革新与思想进步的大国工匠。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与摇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时代发展方向和需求为指引、以学生成长与进步为核心、以自身办学特色为支撑,切实将“工匠精神”的思想与新时代技术应用结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化、信息化、精准化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兼具“工匠精神”与双创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构建起我国基于德国“工匠精神”的本土化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坚决推进实习实践教育与产教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构成与配比,为培养全面的新时代应用型匠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