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困境与治理

2021-12-31 03:53王振华贾陈亮
科学咨询 2021年29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王振华 贾陈亮

(宁夏大学法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的总要求,生态宜居已经成为推动建设绿色乡村的重要目标,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大优势。目前,乡村产业不断增加、乡村民风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乡村生态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成果还不够显著。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不断提速的新乡村,却也同时存在着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只有做好乡村的生态治理工作,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形成紧密联系,产业、生态、文明、生活质量各个因素才能互相促进,推动农村生态治理的绿色转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造成乡村环境问题的原因

乡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复杂且在数十年来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乡村环境污染、乡村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才在近几年受到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在农村工作的推进中成为重要内容,解决乡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必须尽早提上日程。综合看来,造成乡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生态受损换取经济效益

在中国未进入经济转型期以前,各地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仍是以“生产导向”为指导模式,因此在许多乡村地区默许了“经济效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并且不惜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中很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内蒙古赤峰市翁旗旱泡子村林场的3.8公顷遭破坏,被私自更改为耕地与住宅用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在曾经的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绝非个例,粗暴的经济发展模式破坏了乡村的原始生态环境,有悖于建设绿色乡村、宜居乡村的振兴目标。

(二)工厂迁入导致环境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用人成本的增加,这迫使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工厂不断选择从沿海转向内陆,从城市转战农村,以寻求较低的人力成本。其中较多工厂属于高污染类型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工厂往往倾向将受污染的水源和废料简单处理或者不经处理直接排入乡村河流与空气中,含氨、含硫的废物或含有苯、醛、醚类物质造成了农村大面积的水污染、土壤污染与大气污染。《化工场地土壤污染情况调查及修复的研究》通过对生产氯碱和农药原药氧乐果、敌敌畏、六六六和复配制剂农药的典型精细化工场地进行研究,尽管其配备了废水处理设施、固体废料堆存厂等,但是其土壤监测点位中,六六六和滴滴涕出现严重的超标数据:六六六最大超标127.6倍,滴滴涕最大超标5019倍。如果不对土壤污染进行处理,则很难在此地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三)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这直接导致了在同一农村社区生活的居民形成了对于公共产品保持着一种共有的“惰性”。这种“惰性”可以理解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主义意识,也是公共管理界限划分不清导致的结果。人们对于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格外上心,而对属于公共产品的、大家共同拥有的农村生态环境,只顾得从中得到些许利益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数十年的“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发展理念仍然没有从传统居民的意识中彻底消除,居民的环保意识与集体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此外,由于农村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环保”的概念更加模糊,这导致人们在环境保护、改善生态方面的建设进展缓慢。201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具备齐全的设施设备、成熟的治理手段、稳定的保洁队伍、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监管制度。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的潞王坟乡、大块乡、耿黄乡为主的三个乡镇,仅有46%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概念有较好的掌握,并且有半数以上的乡镇区域缺少完善的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垃圾不经过分类乱丢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见建立全体居民的环保意识道阻且长。

(四)人口与资源的供需矛盾难以调和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长时间居住于农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比36.11%,得益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80739万人减少许多。但是截至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面临着进一步缩减的困境。同时,近年来,我国部分耕地质量降低,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难度加大。导致农村地区可利用、可生产的资源无法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造成了人口与资源严重的供需矛盾。而供需矛盾带来的最显著的结果就是,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以至于遭受到难以再生的破坏。农药的滥用、塑料大棚的过度使用、乱砍滥伐都造成了土壤污染和不可逆转的原生植被破坏。这一部分是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污染,更是人们过多使用有限的资源导致的环境超过了其承载力极限形成的难以修复性的生态破坏,这也是造成部分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村生态治理难题的困境

(一)治理主体的单一性

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且我国缺乏完善的生态治理内在激励机制,这就导致了除政府外缺乏其他社会主体的支持: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且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缺乏集体的引导,广大人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加大;缺乏完善的生态治理的激励制度,一方面降低了各界环保人士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不足,导致企业在排污时,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1]。久而久之,不论是居民还是企业,都认为环境保护应该是政府的职责而与自己无关。政府只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担任决策者、监管者与执行者多重身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和进展,这种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不仅严重占用了宝贵的资源,而且在各种措施落到实处后收效甚微,无法彻底解决乡村生态问题。

(二)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复杂性

农村环境污染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的环境污染具有分散性和多样性,工厂排放、生活废弃导致的水污染、土壤污染范围大且类型繁多,这就导致监测农村污染的难度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做到全面监管生态环境污染是极其困难的[2]。农村地区面积广大,且农村社区相较于城市社区管理相对混乱,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很难明确界定,这就导致不论是在污染监测排查还是进行污染治理时,容易导致工作冲突与重复,影响环境治理推进的效率。

(三)农业现代化不足

目前农业产业现代化不足的状况,一部分原因是我国有较多的山地丘陵农业区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运作,其次是政府对于农业产业现代化投入较少,新型农具的发明与使用和新型农业理念仍没有大面积推广[3]。传统耕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地肥力下降,产量减少。另一方面没有现代化农业理念,导致农业作业过程中污染浪费现象严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并且要着重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一)广泛运用多元治理理论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上,应当提倡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公民以及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形成协力,促进治理主体的多样性。这就理应调动多个主体的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是让他们参与到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来。首先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简化自己的职能,将自己的工作重心从监管、指挥转移到服务上来,增加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引入市场机制,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获得,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并由专业的机构建设和运行;同时建立健全生态治理的内在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加大对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增设环境污染举报热线,加大对涉事企业的处罚力度,倒逼企业污染处理管理和设施升级。

(二)明确环境治理的职责划分

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做好表率,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明确生态环境治理在目前整体的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在政府内部,要明确环境治理的权责划分,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避免治理工作出现范围重叠与职责冲突;强化基层环境治理工作小组与政府的沟通,确保具体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上传下达,落实基层小组的环境治理工作,加强政府对于基层工作的领导作用并发挥基层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政府工作人员出现的不作为、少作为的现象应当予以严惩。

(三)加快建设农业产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现代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农业产业产出长足性发展,农业产业产出指的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加快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创新与应用,特别是适应山地丘陵区的小型农业机器的推广;实行生态有机肥代替传统肥料,培育更加优秀的抗旱涝、抗虫害的高质量作物;在农村推广沼气循环系统,减少砍柴生火等对于原生植被的破坏。最终将我国农业打造成现代型农业发展模式。二是促进农业产业形式创新性进步,创新性指的是将农村的收益方式多样化,并不单纯依靠粮食作物收入与农村工厂收益。为了适应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应减少对于农村工厂的依赖,转而进行生态建设,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设施建设,大力发扬农村特有文化,由政府带头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生态治理工作的长足发展,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分析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