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M大学107名受骗学生的实证调研

2021-12-31 10:04:06兰献文温兆光
山西青年 2021年24期
关键词:校方诈骗心理

兰献文 温兆光 邓 钰

(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远景目标,提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1]本文聚焦于高校校园网络安全,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为主题,突破此研究领域内学界常用的问卷调查法,在回收有效问卷1346份的基础上,对本校内107位受骗学生,以及部分校保卫处反诈骗工作人员、法律系教师、校属地派出所警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分析反诈骗现状,发现现行高校反诈骗教育的共性问题,提出提升高校反诈骗教育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M大学内反诈骗工作现状

M大学保卫处在与公安机关、属地派出所紧密对接,配合做好反诈骗工作的同时,会同校内相关部门商讨反诈骗宣传教育工作。校内相关部门组建了反诈骗工作微信群,成立“学生反诈中心”志愿者社团,邀请反诈骗民警及专家来校开展宣讲及培训,组织各学院召开反诈骗专题班会并组织师生参加线上反诈骗考试,通过公众平台发布反诈骗推文,发放反诈骗宣传手册并设置反诈骗易拉宝,张贴反诈骗快递贴及宣传海报,在食堂、学生公寓等公共区域设置反诈骗播音喇叭,以多种方式开展反诈骗宣传工作。通过这些反诈骗工作,校内绝大部分师生的反诈骗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对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有了基本的认识,但也反映出目前反诈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高校网络电信反诈骗教育现状与问题

本文以M大学为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了有效问卷1346份,有效回收率为83.7%,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本校内107位受骗学生,以及部分校保卫处反诈骗工作人员、法律系教师、校属地派出所警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取了反诈骗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一)形式受学生排斥且深度不足

校方开展的反诈骗活动形式多是主题班会、讲座、反诈骗考试、宣传海报、微信推文等,方式略显古板单调,学生抵触心理强烈,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现行反诈骗教育形式过于枯燥,即使知晓反诈骗教育的重要性也因形式乏味而缺乏认真学习的动力。在深度上也局限在开展主题班会介绍诈骗类型、校内诈骗案发情况等,更为具体的有学生反诈志愿社团列举已发案例来介绍诈骗类型。但这些方式大多未介绍诈骗的具体流程与特征,学生在遇到诈骗时无法有效分辨,便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具备反诈骗能力。

图1 学生对校园反诈骗教育的意见统计图

(二)心理创伤危害大且不被重视

在电信网络诈骗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中,除财产损失外,其在心理上对学生的伤害远远大于学生在“时间精力”“个人名誉”上的损失,加上大学生群体特殊的心理特点,受骗学生的“心理创伤”十分值得关注。在被骗后,多数受骗学生不愿重提受骗经历,内心深深以此为耻,接受访谈的受骗学生大多表示虽历时长久但仍难以面对被骗经历。在价值观成型的特殊阶段,这也带给受骗学生来自社会的恶意,在学生心中埋下恶的种子,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形成不利的影响。虽然受骗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但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受骗经历未向他人公开,校方未接收到心理辅导的需求信号,二是校方对校园诈骗心理危害的认识还比较零碎松散,未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措施可持续性弱且耗时费力

现今的反诈骗工作体现出一种“独浪”的特点,也即反诈骗工作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如浪潮一般突然向学生打去,但却只有一次大浪,大浪过后反诈骗的相关措施就基本停止了执行,只有相关公众号时不时发布反诈骗文章,但读者却寥寥无几,最终形成一种平时反诈骗工作停止了的现象。“独浪”式反诈骗的另一弊端是: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新生大多未接受过反诈骗教育,而新生又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人群,“独浪”式的反诈骗工作会导致新生反诈骗教育的缺失,让新生成为校园网络电信诈骗的首要受害者。[2]“独浪”式反诈骗工作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校方人力物力有限,无法长期将时间精力投入在反诈骗工作上,这也成为校园反诈骗工作的难点之一。

三、提高高校现行反诈骗效果的对策建议

表1 国内其他地区电信诈骗治理体系

(一)开展反诈能力测验

校方相关管理部门依托学生反诈骗志愿社团培训模拟施诈人员,在特定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反诈骗测验,由各级管理部门通知学生某时间段内校方将开展此项测验,并明确测验停止信号,如转账前向学生说明真相。通过另辟蹊径的方式让部分学生亲身体验诈骗过程,并依托学生进行群众性宣传,起到更好的警醒作用,提高学生反诈骗意识。

(二)建设案例分享平台

虽大多数受骗学生不愿将个人受骗经历公开,但也不乏少部分学生愿将个人经历公开以警示他人。此外,关于对校内反诈骗教育的意见,有较多学生表示希望反诈骗教育能增加被骗实例的分享。据此可知,实例教育具备供需因素,但缺乏平台与渠道,校方可依托微信公众号、QQ号等网络平台,创建可匿名分享受骗经历的平台,设定审核机制,要求配合工作出示案例相关证据以示受骗经历真实性,保证案例分享平台权威性和可信度,保证分享平台的长期运营。通过分享真实案例,向学生展示诈骗具体过程及受骗学生面对骗局时的心理活动,可打破学生认为个人不会受骗的认知误区,提高学生反诈骗的意识。[3]

(三)提供受骗心理辅导

受骗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创伤且无法得到较好的疗慰,这值得各方关注。校方可在反诈骗宣传中增加心理辅导内容,部分不愿个人受骗经历为人所知的学生可借助宣传中普及式的心理辅导知识进行自我疗愈,减轻心理伤害,改善受骗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辅导具体内容可通过校方心理辅导力量进行专业设计,邀请受骗学生接受心理辅导,了解受骗学生心理需求,对症下药。

(四)创建教育长效机制

可联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多方力量开发专用于反诈骗教育的APP,收集现存诈骗手段的具体过程,编成情景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反诈骗知识,亲身体验诈骗过程。建立学生账号认证机制,限制非学生介入,对APP内容保密并屏蔽外界人员,保障程序安全。[4]借助情景剧游戏的趣味性化解学生抵触心理,以较小的人物力消耗取得显著效益。并依托APP创建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反诈骗教育工具,减少传统教育活动,解放学生与反诈骗工作人员。APP的开发和运维则需收集新出现的诈骗手段,及时更新情景剧内容,保持内容的时效性。APP投入并稳定使用后,可扩大适用人群至中小学生、老年人等人群。

四、结语

突破常规思维,革新治理措施,提升高校反诈骗教育的效果是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举措,对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国家高等学府形象建设、助力社会和谐平安具有深远意义,同样也是对“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具体践行。

猜你喜欢
校方诈骗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合理的调校方可挖掘最大潜能 Sony(索尼)VPL-VW768
加大力度 全面保障学校学生合法权益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诈骗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4:20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