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婕 郭致顺
【摘要】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本着“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的原则,所出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全面,阅读材料突出主观题的考察,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语文学科特点,凸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较好地体现了中考指导教学、兼顾选拔的功能。本文对2020年平凉市中考语文试卷进行了整体评价,并对典型试题深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语文试题的考察趋势和导向。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卷;平凉市;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1—0190—02
2020年甘肅省平凉市中考语文试题从总体上看,难易适中,灵活开放,考查了初中学生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凸显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体现出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和导向,更加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和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强调学科融合,凸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较好地体现了中考指导教学、兼顾选拔的功能。
一、试卷结构及分值
和往年相比,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中考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方面进行了调整,试卷的结构更为简约,全卷分为五个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总体而言,试卷简约合理,格式规范,难度适中,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试题特点
1.依据课程标准,兼顾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整体呈现在“我爱祖国”一个大的综合性学习中,其中包含字句训练、文化常识、古诗文默写、口语交际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阅读板块(60分),包含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名著阅读。其中,现代文阅读第一篇现代文是莫言的《我的父亲》,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典范之作,通俗易懂。第二篇是莫砺锋的《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带有学术论文的性质,阅读的难度有所提升,但依然是基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在契合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题目的设置注重对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高阶思维的考察。
第三部分是习作(60分)。习作较往年有大的变化,加入了应用文习作练习。大作文二选一,两个题目都是命题作文。其中一个题目是“守望相助”,这个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可以想到疫情期间各国之间的守望相助、各省之间的守望相助,也可以写到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同伴之间的守望相助……题目中没有任何提示语,全凭学生自己理解,因此,也给学生写出高水平作文提供了空间。另一个题目是“有这样一句话”,并且提供了一段提示性材料,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提示,降低了写作难度。整体而言,两个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让各类学生都有话可说,即可叙述生活实事,又可大胆想象,写出好作文。
从试卷中可看出,无论是选文还是题目,都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设立,主、客观题比例适当,从多角度、多层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知识覆盖面及题量适中,在知识点的设置上,注重了材料的选用,现代文文质兼美,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历,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2.综合运用与基础知识并重,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打开试卷会看到常见的题型,如字音、病句、默写、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让考生感觉很“熟悉”,熟悉之中又有变化。如,“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试题不再像往常一样各不相干,而是统一在“我爱祖国”的主题之下,整体呈现为一个大的综合性学习,其中又分三个板块: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文化、赞美祖国山河。在这三个板块中考查了字音、字形、词义、病句、文化常识、汉字书写、句子排序、古诗文默写、口语交际等内容。
同时,试卷全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必备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表达能力,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试卷选用的材料丰富、生动、鲜活,试题在选材上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现代文阅读的第一篇《我的父亲》,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普遍的父亲对子女的伟大而含蓄的爱,展现了中国父亲的冷静克制、质朴低调、乐于奉献等传统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而父亲就是我们的榜样。第二篇现代文《在读诗读文中感受万千气象》,引导学生从唐诗宋词入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正面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也是中考试题的一个导向,这一导向在第一部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中表现最为集中。我们会读到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诸多材料,如疫情的影响、抗击疫情、哀悼逝者、守望相助等生活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充分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要求。
4.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是语言文字的课程,对于弘扬和继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试卷中考查了汉字艺术欣赏与书写、对联文化,考查了古诗文名句默写和古诗词阅读理解,还有名著阅读试题,这些题目在注重传统文化积累的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如,在现代文阅读中,选了一篇讲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文章——《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这是一篇带有学术论文性质的文章,引导学生从唐诗宋词中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阅读传统文化典籍,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典型试题分析
1.积累与运用。例题: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在名人故居,还是市井闾巷,我们常常会发现对联。请将下面对联涉及的人物写在括号内。(3分)
(1)上联:两表酬三顾下联:一对足千秋()
(2)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上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憶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联。从内容上说,第(1)题涉及《出师表》《三顾茅庐》,这是学生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内容。学生或许没见过这幅对联,但只要对课文内容和对联有一定理解,就能答出。第(2)小题当属难度较大的一题,考查学生知识面的广泛程度。这是林则徐的名联,被无数有志之士当作座右铭,不知此联之读书人应当不多。其实,这幅对联在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第155页。第(3)小题的对联中暗含《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的名称,这都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都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以上试题,不仅仅考查文化常识,更是以考卷的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学生的精神品质亦有提升作用。
2.阅读。例题:对词中叠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婉转多姿。
B.词人笔下的风不是狂风,而是“淅淅”的风,充分衬托出荷花的生动情态。
C.词中以“淡淡”状“烟”,营造朦胧的、似轻纱般的意境,衬托荷的姿态优美。
D.饮酒赏荷本是赏心悦目之事,但从“草草”“细细”来看,作者其实在借酒消愁。
这是古诗词阅读中的一道题,命题人视角独特,专门从赏析“叠词”的角度命题,抓住了《卜算子·席间再作》这首词遣词造句的亮点,让学生在分析词义、赏析内涵的同时,感悟语言的美。
3.写作。例题:请你以说明为主,介绍家乡的一种美食。(不少于100字)(10分)
这个题目的设立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照应第一部分的“我爱祖国”;其次是引导学生要注重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注重观察和积累;最后,要学生学会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方式——“说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甘肃省中考语文试题的改革和创新值得期待,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不断探索,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