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锁田
天水市武山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1935年9月下旬到1936年10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部队纵横武山,先后抵达多个乡镇。红军广泛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政策,发动群众减租反霸,摧毁反动政权,组建县、区苏维埃政府和村农会组织,开仓放粮,强渡渭河向北挺进,到达通渭榜罗镇,这段红色记忆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正是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为武山县教育植入了红色基因。武山县教育系统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沿着先辈们的足迹,接续前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教育华章,红军足迹播下的火种在武山开花结果。
植入红色基因,补足师生精神之“钙”
鸳鸯镇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庄严肃穆的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费家山毛泽东宿营地、武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3处红色文化遗址。
鸳鸯镇中心小学离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只有几百米距离,该校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色小学。近年来,学校以追寻红色印记、重走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开展清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红色诗歌朗诵、讲述革命先烈事迹、观看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等活动,把讲好“红军革命故事”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通过挖掘整理,撰写了鸳鸯籍红军杨望喜(又名杨平)和红军战士赖金章的感人故事,形成以主题队会、班会和学生互讲为主的“红军革命故事”讲述活动团队,最近又编成了《红色记忆》校本系列教材。学校还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队会讲故事、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剪纸艺术教育、清明缅怀革命先烈、清扫红一方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碑等各种活动来让学生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935年9月26日拂晓,中央军委和主力红军分两路纵队急行军,按既定计划于上午9时前全部渡过渭河。红军渡过渭河后,从武山、漳县赶来的国民党保安团企图夹击红军,这时毛主席站在巩家门村后的山坡上,看了看远方,又仔细听了听远处传来的枪炮声,笑着说:‘我看不是敌人的主力,随便派两个连出去放几枪,吓吓他们,他们不敢怎样的。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我们的小部队才放几枪,敌人的枪声就顿时停住了……”五(2)班学生朱玲琳讲述红军的故事如数家珍。
在该校,教师们都熟悉红军过武山的红色故事,学生也个个都会讲红色故事。
“通过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党史,唤醒了同学们奋发图强的意识,激发了同学们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校长郭小娟深有感触地说。
该校老教师杨兴胜明年将退休,他爷爷曾为红军从鸳鸯镇向通渭榜罗镇进军带过路,帮助红军筹过粮,家里住过红军,还曾拆了家里的木门和木柜给红军渡渭河搭建便桥。从2004年开始,杨兴胜便搜集起红军长征散落在武山周边4个县区的军旗、钱币、餐具、布包、资料等40多件物品,走访了8位红军后代,同时用诗歌形式编写成了10个红军故事。每个新学期,他都会给全校师生讲述红军的感人故事,让师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沧桑巨变和繁荣发展历程。
据了解,武山县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前往临近的红军长征历史遗址,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纪念活动,组织师生到历史遗址打扫卫生,举办经典诵读,歌咏比赛,新教师、新党员宣誓等活动。各学校的校训、校刊、校歌、走廊文化、校本课程等都融入了红色文化元素,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我们有效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继承先烈遗志,从小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革命精神,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武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康随成说。
通过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刻苦学习的良好品质,而且为他们打上了红军长征精神的人生底色。
2019年12月26日早上,鸳鸯镇中心小学四(2)班学生颉子阳走到校门口时,突然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面额大小不等的人民币,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把捡到的800多元钱交给班主任。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在武山县马力镇王家门村依托榜沙河兴建了一座水电站,水电站正门处一面6米左右的照壁前后两面分别绘制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不同历史时期的两幅画像。如今水电站已停用,但照壁上的毛主席巨幅画像成为了当地宝贵的红色资源。王家门小学通过采访退休老教师和老党员、搜集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编出了生动鲜活的红色故事。学校党支部每年组织师生到原水电站瞻仰毛主席画像、重温入党誓词、听老党员讲述红军当年途经武山的故事、在党旗下唱红歌,把红军长征故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结合起来,让师生更能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擦亮红军长征牌,唱好学校特色“戏”
红军长征精神不仅培养了武山人民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性格,而且孕育了武山教育系统师生的创造精神。各学校把开拓创新作为弘扬红军长征精神的切入点,在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红四方面军长征曾在滩歌镇驻扎了40余天,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从武山县城到滩歌镇不到1小时的车程,滩歌古鎮是茶马古道,自古商贸繁荣,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武山旋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月初的滩歌镇和它的名字一样充满诗情画意,整个小川道沉浸在油菜花海之中,麦田绿意荡漾,油菜花金黄铺地,建筑点缀在油菜花海中,铺就出现代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这里的教育也和着武山旋鼓的节奏,延续着茶马古道的繁华,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激励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大早,滩歌初中的操场上,300人的庞大旋鼓舞社团正在排练,他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活动准备着精彩的旋鼓舞表演。
旋鼓舞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是滩歌民俗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旋鼓舞在滩歌这片热土上蔚然成风。滩歌初中是天水市第一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扇鼓舞》传承学校、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旋鼓舞多次在省、市、县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获奖。
“旋鼓舞具有粗犷豪迈、剽悍威武、喜庆热烈、浑厚雄壮、飘逸流畅等特点,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通过旋鼓舞表演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队协作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青春活力,也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校长兰军红说。
该校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开发了校本课程《红军长征在滩歌》,深入挖掘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我为党旗添光彩”“红色之旅”主题实践活动、经典红歌合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组建了旋鼓舞、泥塑、书法、国画、素描、健美操、合唱、竹笛、舞蹈、电子琴、文学社、爱英语、“滩中之声”广播站、科技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等19个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积极打造育人高地,让同学们自信自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快乐中学习,因学习而快乐。
在鸳鸯中心小学的教学楼走廊,贴满了师生创作的《红军强渡渭河》《毛泽东诗词》《中国梦》《向雷锋学习》等一幅幅剪纸艺术作品。这些近200幅作品来自学校红色剪纸艺术校本课程,目前该课程已在三至五年级开设,固定每周两节剪纸课,由民间艺人刘吉平老师兼辅导教师,已形成“历史征程”“民族团结”“传统节日节气”等系列板块的校园红色文化。
扎根乡村作贡献,跑好长征接力赛
暖水小学是马力镇的一个教学点,海拔2456米,虽说离镇上只有18公里的路程,但坡陡弯急,坐车颠簸将近1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冬天风特别大,感觉大得能把人吹走,每年有8个月时间房间里生火,没有穿裙子的机会,冬天只要停电,水龙头就会冻结,只能用开水烫。最麻烦的是周末回家没有下山的车,好在搭上两个男教师的摩托车有兜风的感觉,很自豪。”新入职的教师吴瑶很风趣地说学校处在“风口浪尖上”。
如今,这所学校有7名教师、六个年级、22名学生,学校的课程都开齐了,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学生作业基本在学校就能完成,平时升国旗、体育课、做游戏、课间操等活动都能正常开展。
“我们教师守住这所学校,就能留住这个村子的希望,否则村民就要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小学去,我们距山下最近的榜沙小学也要3公里路。”校长孙金霞家在天水市,回一趟家要换5次车,耗费6个小时。据她回忆,2018年的一场暴雨灾害造成断水断电,她被困在学校4天,与外界失联,但她已经坚守五年,至今没有走的想法。
2014年,武山县教育局依托“玉芳教育基金”,成立了“璞玉留芳”教师志愿者艺术团。艺术团一成立,就吸引了100多名专业教师报名参加。艺术团的志愿者教师每年深入偏远山区教学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画画,指导师生规范升国旗,8年多来,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武山县15个乡镇的每一所农村学校。除送教外,志愿者精心准备节目,为农村学校的廣大师生以及当地群众送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
“每一次送教,志愿者都参与听课评课,交流研讨,帮扶指导当地学校的音体美课堂教学,送教不仅送去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提振了乡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信心。”康随成说,“志愿者艺术团的教师,有的来自城区学校,有的来自山区学校,在学校都承担着教学任务,他们挤出时间开展送教活动,帮助偏远山区学校补齐了艺术课师资的短板,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武山县农村学校组建了40多支师生合唱队,参加师生达3200多人;艺术团开展送教活动50多次,受益师生1.2万人。在此基础上,武山县教育局还于2017年成立了“武山县教育志愿者”服务总队,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成立了志愿服务分队或小分队,注册志愿者达4600多人,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滩歌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杨明霞就是“璞玉留芳”教师志愿者艺术团的一名志愿者。她的父亲杨立人是一名老党员,2014年退休,先后在龙台乡中心学校、滩歌乡漆家庄小学、滩歌乡中心小学、袁河乡干扎九年制学校担任校长,管理得法,在当地老百姓当中口碑很好。杨明霞2001年11月作为一名志愿者到干扎九年制学校支教,2010年正式入职,2015年8月被提拔为滩歌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到任后改善办园条件,强化管理,用两年时间就办成了市级标准化幼儿园,幼儿园先后被评为“全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巾帼文明岗”“文明校园”。她作为“璞玉留芳”教师志愿者艺术团首批成员参加志愿活动,并响应组织号召成立滩歌镇中心幼儿园志愿者小分队,担任村级幼儿园课程辅导与滩歌学区辖区小学艺术送教活动,每学期都会分组分批去支教,受到师生的好评。
“我自小跟着父亲在校园长大,从父亲身上看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正是这种初心促使我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编织七彩梦。每到送教学校,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和阳光自信的老师,我心中真有满满的收获感。”杨明霞对滩歌镇的教育怀有深厚感情。
党员甘当急先锋,急难险重冲在前
武山全县教育系统共有142个党组织,2278名党员,所有基层党组织成为教育系统的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哪里有急难险重,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
“2015年以来,为提升乡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县教育局党委择优选派20名城区学校副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这些同志都是党员,大家都毫无怨言,欣然到乡村学校工作,给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效果很好。”县教育局党组成员臧晓斌介绍说。
2018年7月1日,武山县发生特大暴雨灾害。马力镇是重灾区,榜沙河流域堤坝被冲垮、多处道路被冲断,部分学校受灾严重,暖水小学等断电断水,信息中断,险情十分严峻,学区党总支组织马力中心小学党支部35名党员教师投入到抗洪抢险救灾战斗中。
该镇石磊小学校长钟成荣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7月2日清晨8时许,钟成荣走出校门查看校园周边的安全情况,突然看见翻滚的浊浪里有一个人在拼命挣扎着,就在校门口正对面的涵管过水路面即将掉下去的时候,落水者有幸抓住了暂时倒挂在涵管边上的一棵树。那棵树在巨浪的冲击下正摇摇欲坠,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可能。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钟成荣三步并作两步飞速跑进校园,拿出体育器材室的拔河绳,其他两名教师接过拔河绳的另一头,他抓住拔河绳立即朝落水者冲了过去。离落水者大约3米的时候,湍急的洪流已经淹没了他的大腿,湍急的水流差一点将他冲倒,几块巨大的石头从他的脚尖处碰撞而过,他使劲朝落水者甩绳子,接连甩了三次都没能成功。此刻,他将绳子在他的左胳膊上紧紧缠了几圈,在洪水的羁绊里,毅然向前挪了两步,再挪了两步,然后将绳子用尽全力抛了出去,落水者急忙抓住绳子拴住了自己,几位村民陆续赶来帮助,终于施救成功。
“危急时刻救人一命是做人的良心,别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会这样做。”说起洪水中救人的事,朴实憨厚的钟成荣表现得非常淡定。
据学校同事介绍,钟成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作为志愿军战士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从小耳濡目染,听父亲讲述革命故事,受到光荣革命传统的熏陶,始终对党忠诚。自从参加教育工作以来,钟成荣多次获得学校、学区、县区“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前不久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人选。
走进鸳鸯初中,立刻会有一种沐浴红色阳光的感觉,红军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感染着鸳鸯初中一代又一代师生。
全校党员始终站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义务献血、捐款,参加校内劳动,带头多带课,带好课。2009年,年轻女教师唐金凤遭遇车祸,学校组织教师立即将她送往医院抢救,在临上手术台之前,她对大夫说:“你们赶紧帮我做手术,我明天还有课。”听了她的话,在场的大夫和教师都流下了眼泪。抢救期间,学校教师争先恐后把自己的献血证和工资卡都拿到医院来挽救唐老师的生命,但最后她还是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一位在人生历程中仅走过23个春秋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各方聚力抓教育,谱写发展新华章
“‘十三五是武山教育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事业作为继脱贫攻坚后又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倾全县之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从政策、资金、项目、土地、人才等各方面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勤学谈起教育事业发展变化脸上露出笑容。
据了解,该县“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13.44亿元,无偿划拨土地426.6亩,新改扩建校舍50多万平方米,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678个,县一中分校等一批新建学校先后落成,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实现了标准化,城镇学校超大班额全部消除,乡镇中心幼儿园、1000人以上行政村和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辦学条件显著改善。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84%、99.55%、93.1%,高考上线率和上线人数逐年攀升,近五年先后有4名学子分别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717名学子考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名校。
为了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圆大学梦,武山籍退休老干部牵头于2013年成立了“甘肃武山县圆梦助学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达1100余万元,已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30人次,465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同时,在县关工委牵头下成立的“武山县关心下一代爱心协会”,累计募集资金68万元,资助困难学生411人次,资助金额41.1万元。政府资助和社会力量双管齐下,积极捐资助学,为全县贫困学生享受公平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从武山县一中考入清华大学的尉政池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感慨万分:“很幸运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我要感谢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老师,是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精神培养了我的学习习惯、坚强毅力、创新思维和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来自学校、家庭的动力和爱心,让我感到责任之重大,我必须在求知的路上勇往直前,将来一定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今后要进一步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开启教育发展新征程,继续举全县之力用情用心用力解决学校后顾之忧,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帮助、更有力的服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委书记索鸿宾对武山教育发展信心满怀。
编辑: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