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三为”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思考

2021-12-30 01:09温岳鹏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温岳鹏

摘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感内涵丰富、意义非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缺位”“越位”“失位”问题,制约高职院校思政课作用的实施,影响高素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本文拟从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角度探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实现。

关键词:“三可”  “三为”  角色定位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细读讲话内容,领会讲话精神,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动力强劲。回观现实思政课教学中,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缺位”“越位”“失位”现象,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对于解决角色定位“缺位”“越位”“失位”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

所谓角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需要履行的行为规范。是否有明确的角色认知、明晰的角色意识、足够的角色能力,关乎角色习惯和角色行为模式的生成和发展。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有着特殊的方面。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促进者。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直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但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双高校”“双高专业”的建设,由以前单纯培养动手能力强作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政道德素质过硬双需求转变。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使命。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参与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企业发展困境、提升企业文化品牌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从就业前景、就业单位、企业文化进行讲解,让高职学生提前为高水平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参与者。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涵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思政課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处于引领者、助力者和把关者的角色,引领理论知识的传授、助力教学内容和工作方法的优化、把关思政素材的提炼,实现构建课程思政“金课”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困惑造成的“角色缺位”。思政课归根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但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授课过程有的教师更多停留在书本内容,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课件怎么准备就怎么讲,丝毫不加思考;有的教师甚至将授课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不参加专业之外的事情;甚至有的教师课堂一套,课后一套,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归根结底,造成角色缺位的根源就是不真信、真学、真教、真用马克思主义,不敢直面问题和学生困惑,选择逃避或者转移话题方式处置。

(二)实践困难造成的“角色越位”。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获得信息的速度急速化,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化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改变。换言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角色。但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思政课教师强制性的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而不是平等对待学生的诉求,造成角色的越位,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三)发展困境造成的“角色失位”。科研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更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造成思政课教师课时量激增,教学任务的繁重让很多思政课教师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加之重复讲授教学内容,倦怠感滋生,进入没有心思搞科研的恶性循环,因看不到发展前途或职称晋升机会造成角色失位。

三、以“三可”“三为”重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

(一)做到可信,就是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真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就、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俗话说: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兴,教无信仰不强。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因为只有真正信仰的人,才能真正传递信仰,教师真信才能传递正能量,教师笃信才能传播新思想,“只有心中笃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讲政治,才能不断造就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青年”。我国的近现代史和改革发展史充分印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有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名片,进入新时代意味着面临新的任务、新的目标,有着新的挑战、新的矛盾,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迎接挑战、解决矛盾,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类人才要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浪潮中破浪前行。

(二)做到可敬,就是要以人格魅力、思想魅力、理论魅力感染学生,让他们充满好奇的学、满怀信念的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循其步。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而作为思政课教师更是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辅之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围绕在身边求知探学、求真笃行。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照亮时代前行的航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时代的产物,是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充分检验其正确性和真理性,不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还是涉及到普通老百姓最切身的民生问题上,都彰显着强大的思想魅力和理论魅力。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会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还要学会运用这一理论解读解答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情况。

(三)做到可靠,就是要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要从讲好这三大规律入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刻起,党的宗旨、主张、理论基础决定了它作为新事物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必然战胜旧事物。虽经历了种种曲折和不平,但依靠着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精神,取得了最终胜利,成立了新中国。面对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埋头苦干、摸索前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中国由贫穷落后引向富裕先进迈向富强复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享受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不忘世界和平与发展,尤其是面对全球性问题时,给出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类社会时不断向前发展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走到共产主义社会。不论是战争年代、建设时期、改革阶段,我们都在不断立足自身,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的模式、道路、理论、文化,不断充实人类社会发展内容,印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四)做到乐为,就是要快乐为之,真心认同、全情投入,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使命去完成。韦拔群对待革命持有的是“快乐事业、莫如革命”。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负有使命感,因为这样,才会有幸福感。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命使然;学生吸收借鉴成长,幸福悄然。只有真心认同、全情投入,“才会目光远大,才会自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才会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才会在教学管理公国全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才会自觉严肃认真的看待自己的职责,才会积极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会真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认同,才会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才会有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才会用好课堂论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會引领学生成为健康的人”。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授课任务,而是要把学生成长与否、提高与否、改变与否作为衡量思政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要传播真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信仰真理、践行真理。

(五)做到敢为,就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授课方式,更要勇于同错误的思想作斗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们接触的信息量空前巨大,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及教条按照教案授课的形式已落伍,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引进慕课教学、旋转课堂、“SMART”原则等新模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学习方式,将习惯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完全带入到参与者实践者的角色。网络充斥在学生周围,遍布在日常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丑化、戏说、抹黑党的领袖,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合法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地位,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而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民粹主义、实用主义的错误性,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做到有为,就是要依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实践进行思政课教学。不忘本来,方得始终。在讲授思政课时,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只有把握住这个“根”,抓住这个“魂”,才能培养出具有爱国情节的高素质学生。要弘扬中国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带来全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社会革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史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要坚持改革开放实践,改革开放40多年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也一步步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央。继承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新时代的中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育人重担任重道远,我们要主动向“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靠拢,摆正角色定位,发挥角色功能,争做“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曾小林,韩剑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91-96.

[2]王淑莉.思政课教师要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EB/OL].光明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gmw.cn/2019-05/20/content_32849282. htm. 2019-05-20.

[3]周双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塑造必须坚守“六心”[J].大学教育,2021(4):119-122.

[4]张有奎.三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

[5]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9-3-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编号:2019B4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协同育人研究”(编号:JZY2019B01)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电视台编辑角色定位及转变研究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人民法院普法定位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