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诞生记

2021-12-30 19:13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新闻稿通讯社

2021年是新华社成立九十周年。在中国, 新华社既是国家新闻通讯社,也是世界性的现代通讯社。从江西瑞金的四五间土屋,到北京的新闻大厦;从“茅屋通讯社”到涵盖各类媒体形态的全媒体集团,历经九十年风雨的新华社,走过了激动人心的历程。

在1931年反“围剿”炮声中,工农红军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诞生了。11月7日,靠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红中社第一次播发新闻,报道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也于1931年12月11日应运而生,它是中国共产黨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发行量曾一度高达4万份。每当新报纸到手时,纸面上总有很多显眼的黄斑,据说,这些黄斑是“红中人”肩挑手提,翻山越岭时滴下的汗斑。

1937年1月中旬,红中社随中共中央机关从陕西保安迁往延安,为适应此时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新华社”的名称,正是从那时起,一直叫到了今天。

1940年春,一架飞机从苏联阿拉木图进入新疆伊犁,国民党边防官检查时,发现乘客是身穿国民党中将军服的周恩来,没有仔细检查就放行了。然而,他却不知道,飞机上还有一件日后帮助延安边区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关键设备。这是什么“秘密武器”呢?原来是周恩来从莫斯科共产国际争取到的一部广播发射机。正是有了这台广播发射机,新华社创办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得以正式开播。

1946年到1949年,是解放战争中国共较量的决胜时期,也是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新闻最多的时期。因为最高指挥官的特殊地位,毛泽东一面指挥打仗,一面指导新华社展开舆论攻势。他掌握情况最全、知悉信息最快,加之掌控全盘、博古通今,因此他写起稿件来得心应手、气势磅礴,每每出手,都是旷世之作,被新华社的同志亲切地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舆论战历史上,毛泽东用4篇新闻稿退敌十万兵的传奇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那是在1948年10月,国民党军认为已被我军解放的石家庄和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西柏坡兵力有限,蒋介石与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密谋,欲乘我冀中解放区兵力空虚之机,偷袭石家庄,袭扰西柏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毛泽东指示中央机关做好撤离准备,电令华北部队急速增援阻击敌人。与此同时,毛泽东接连发出4篇文章,展开舆论攻势。

10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修改的第一篇消息稿:《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把蒋傅军欲偷袭石家庄的图谋公之于众;27日,播发了他的第二篇新闻稿:《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29日,播发了第三篇新闻稿:《偷袭石家庄敌军行动迟缓》,将敌军的行动告诉人民群众,一是动员解放区军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敌;二是告诉敌人,你们的行动我们了如指掌,已做好战斗准备,专等你们自投罗网;31日,新华社又播发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这4篇稿件将敌人妄图偷袭石家庄的真实企图、具体部署讲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透出千军万马严阵以待、誓歼来敌的气势和决心。新闻播出后,傅作义大吃一惊,见自己的意图已经暴露,取胜无望,只好放弃了进攻的打算。

张鑫雨//摘自《新民周刊》2021年第40期,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新闻稿通讯社
《红色中华》对国统区恶性经济事件的报道研究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稿初探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侦探通讯社
侦探通讯社
电视新闻稿写作方法及写作技巧要素分析
人民广播事业的雏形——红色中华新闻台
不要滥用“据了解”
红中社全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