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祥 冯昌靖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 409099)
传统村落的建设,是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条件,对其自然景观环境、传统建筑特征、文化资源进行的有机整合和资源保护。“旅游+”作为新型旅游业态,开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多元化旅游产品,挖掘传统村落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借助民俗体育旅游加快传统村落建设,无疑将对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为传统村落建设增添活力,为文化传承提供载体。[1]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是指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一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所有自然和社会因素,它以一定的民俗环境、民俗情景和民俗活动为支撑,伴随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发挥价值。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逐渐成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热潮之一。
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之根和现代文化之源,其生命力是无限的。生活在渝东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和积累,铸就了丰富多彩民俗体育文化。历经岁月变迁,诸多民俗体育项目被传承至今。例如武隆的独竹漂、龙舟;秀山的花灯;黔江的民族健身操、土家族摆手舞;彭水的射弩;石柱的竹灵球、天地球;秀山的秋千、打陀螺、跳芦笙。这些项目作为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有着较高的美学和精神价值。
1.地区性
每一文化都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互动交流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及其民众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不同特点,造就了不同地域体育文化基本特性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南方地区山水环绕,气候温和,龙舟、独竹漂等水上项目历久不衰;而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生活朴野,在与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培养了勇敢无畏的精神,赛马、摔跤、套马、角抵等赛力项目较为发达。渝东南地区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其独有的空间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繁衍的民俗体育文化,在内核和外表上无不透露着当地浓郁的地方特色。苗族世代相传的“上刀梯”,表现着苗族人民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敢精神,而土家社巴节,其间通过各种民俗体育项目表演以期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
2.多样性
在悠久的历史中,少数民族逐渐将其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技能加以规范化,逐渐发展成了专门的体育项目,创设了各种民族体育赛事,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当前,多样性的民俗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正在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灵魂,并为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建设提供着支持和保障。
3.广泛性
渝东南地区幅员辽阔,约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众多,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样也是国家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以及城市少数民族的聚集地。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文化分布其间,呈现出广泛性的特征。[3]
我国传统少数民族体育的特征是与现代体育相比出现的。这些特征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受到特定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宗教,民俗等因素的影响。渝东南地区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除了文化的一般特征外,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4]
1.外观美
渝东南地区有土家族、苗族、瑶族等十多个民族。在岁月的积淀中,发展了独具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文化,创办了多样性的民俗体育文化赛事,而每一具有特殊含义的体育赛事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意义和内涵,并且在美学上极具吸引力。在视觉体验上主要是外观独特的美,例如衣服的美,运动的美,环境的美,道具的美。土家摆手舞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起源于重庆酉阳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酉水河流域,审美吸引力突出。最古老的装饰品配有可供跳舞的服饰,着重于表达原始和简单的美。表演者的身体姿态、衣服穿着、面部表情和声音,则是从感官系统给人以美的享受。
2.精神美
民俗体育文化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外观上,而且体现在精神上。一般情况下,这种美主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动作、物质形态来表现。如土家“撒尔嗬”,这一行为背后,凝聚和人们的伦理和道德观,虽然这当中存在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其内涵时时寄托着人们天人合一的思想;苗族的跳鼓、跳芦笙舞,歌舞中则显示出豁达大度的生命观和追求团结、友谊的美好愿望。
渝东南位于边缘的山区,是两个主要山脉: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大娄山和武陵山系的交汇处,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由于地缘性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忽略了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文化与旅游本有着天然融合性,一方面文化可以为旅游产品赋予丰富内涵和活力,另一方面文旅融合可以为文化传播提供载体,是传承文化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当地,对于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利于将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纳入当前的旅游业发展进程中,从而也不利于通过发展当地旅游业推动传统村落的建设。[5]
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组织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现象,对渝东南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缺乏长期的规划。许多传统的渝东南民俗体育项目只能在重要大赛举办时才能出现,而对于那些特色不够突出、竞技性不强和带有较强神话色彩的民俗体育项目,更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民俗体育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随着现代体育的涌入,本身就受着巨大冲击,倘若不能进行有效管理和创新发展,其生存空间将会无限被压缩,直至消亡,良好的功能和价值也就无法发挥。
在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人才单一、缺乏实用性复合型人才成为一大阻碍。所谓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和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的人才,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战略思维和决策与创新能力。当前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其方式基本还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建筑保护,运用创新思维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缺乏,很多管理人才当中只凭着理论知识教人如何开车,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对其开发和传承,没有系统而又长远的规划。
民俗体育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一定地域和一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居民自发创造与积累,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文化形态。然而随着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正逐步改变,单纯的社会关系逐渐消失,诸多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自发而更多依靠组织统筹得以保留。对于民俗体育文化而言,一方面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挤压着其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娱乐方面被广泛应用,传统文化与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波澜。因此,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在传统村落设立民俗体育相关的事业单位、体育社团抑或是体育协会在现在看来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相关机构的设立可以明确民俗体育文化在当代体育发展中的地位、模式,这对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尴尬境地的化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多元文化生态浸润,并经过千年华夏文明的熏陶民族财富,缺乏正确的价值定位和传承模式,极有可能像某些生物物种一样处于慢慢消失的状态,这是华夏儿女都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相关人才队伍的组建,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在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构筑民俗体育文化与传统村落建设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渝东南当地政府和有关组织必须重视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为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开创独特的传统体育旅游品牌,促进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为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建设不断努力。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才能更加被外界游客所熟知,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才有利于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例如,自2013年以来,湘西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根据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一直举办国际鼓文化节。基于苗族鼓对于苗族文化的意义所在创建了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并在与外界的交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为了有效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有必要借鉴这种品牌模式,在渝东南地区创建民族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促进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与传统村落建设的深层次融合,使二者共建共享,共生共荣。
文旅委和有关部门应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强推广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组织更多的民俗体育文化竞赛,以吸引更多的外部人群了解并参加,借此机会促进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另外,政府需要增强对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资金支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渝东南及周边地区村落的路网规划和旅游线路组织,为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赋能。
渝东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传统村落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快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民俗体育文化特有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吸引广大游客,有效推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通过文旅融合为传统村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避免千村一面,实现特色发展。在融合过程中,应在对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精髓和基本特征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品牌打造,并通过新媒体的利用和资金投入,进行创新发展,确保实现民俗体育文化与传统村落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