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云
(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音乐,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小学音乐学科的学习,是小学生品德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环节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教育改革的当下,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被提上了教学日程,成为音乐学科非常重要的教育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音乐教学方式层面做出积极变革和创新,“1+X”音乐教学模式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尝试。本文将以小学音乐“1+X”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论述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分析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有效推动小学音乐“1+X”教学方式变革的有效策略。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以课本音乐基础知识传授、指定曲目教唱、纯音乐欣赏为主,音乐教学整体来说浮于表面,教师过多关注的是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熏陶,对于学生个体的音乐感受力、体验感,以及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过于忽视,完全不符合当前培养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悖于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小学音乐“1+X”教学方式则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的壁垒,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验证,这种音乐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在音乐学科方面的综合素质,符合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小学音乐“1+X”教学方式的内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这个“1”的界定,目前教育界把它认定为小学生所具备的艺术特长和艺术专业技能,包括舞蹈、声乐、乐器、戏剧、戏曲、曲艺等艺术方面的特长。第二部分是针对“X”的界定,它是指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标标准中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即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它包括了小学音乐基础知识文化、音乐鉴赏审美、音乐情趣感知和体验等内容。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积极推进“1+X”教学方式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仍秉持着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学校与教师,仍然把音乐学科当作副科看待,其重要性、存在价值和教学地位远远不及语数外学科。
尤其到了小学五六年级阶段的音乐课程,常常形同虚设,其正常的教学时间,被其他主课任性借用,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音乐文化艺术方面的学习时间,缺失现象非常严重。
小学音乐教学,仍受制于应试化教育模式。课堂上,教师只做单向传输,学生只做单向接收。教师上完课,也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更不可能再花费课后的时间去练习,学期末简简单单组织一场考试,算是为音乐学科的交差。
不但如此,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干瘪,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化,缺乏新意,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毫无帮助。
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学科,导致在音乐教师的招聘、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的教育投入过少。大部分小学,一个音乐教师兼职一个年级甚至几个年级的音乐课程。一方面,对音乐教师来说,其地位和存在感不受重视,非常容易打击教师的工作热情,甚至会在教职工队伍中,造成不和谐,不团结,甚至矛盾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学校的不重视、不关心,容易放松对音乐教师的使用要求,其业务水平、个人道德素质等,都得不到保证。对学生来说,音乐教师工作缺乏动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其教学质量自然受到质疑,直接影响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成效。
随着现代化、电子化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普遍应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一方面,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当前,部分小学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教学设备不齐全,而且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条件都非常稀缺。有的音乐教师,连基本的多媒体课件都不会制作,完全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前文已论述,“1”的内涵指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特长,而艺术特长的培养需要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客观发展规律来进行科学实施,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应当构建不同的教学改革思路。
1.打击乐教学
针对1—2年级低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推荐开设打击乐课程教学,比如非洲手鼓、腰鼓等,加强学生在音乐节奏、音乐感受方面的训练。1—2年级的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只注重音乐乐理知识的传授,势必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失去学习动力,因此,应当结合这个层次的学生发展特征,从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等方面的教学为主,在音乐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培养学生在音乐课程方面的学习兴趣。
2.舞蹈特长培养
学生到了3—4年级以后,无论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还是年龄、心理层面等都有了较大的成长和发育,同时,小学中段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整个小学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所以,在音乐特长培养教学方面,教师应当积极转变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舞蹈艺术方面的教学,比如民族舞、交际舞、拉丁舞等舞蹈种类,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理解力,奠定音乐审美学习的基础。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加强了合作与沟通,不断增强了团队协作的默契度。
3.乐器教学
针对高年级的小学生,也就是5—6年级的学生,适合积极开展乐器方面的音乐教学,比如口风琴、竖笛、葫芦丝等高音乐器,这类乐器的学习起步较为简单,便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练习,鼓励学生开展乐器独奏,不断增强学习自信,让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音乐深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X”教学改革策略方面,主要围绕小学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来积极施策,音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情感体悟、审美情趣培养和音乐文化理解等层面的能力。
1.从音乐的创作背景,体悟情感
音乐情感教育,首先要从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音乐教师可以把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景、事件等文化内容,编辑成PPT课件,引导学生去学习、了解,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从而提高音乐学习的质量。
例如,我们在《草原牧歌》音乐单元里面,欣赏音乐《万马奔腾》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把这首马头琴独奏曲的创作背景、故事做成PPT课件,将骏马奔腾的相关图片穿插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背后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了解到,创作的来源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了一匹赛马,背负主人冲刺终点后倒地而死,主人抱马痛哭不止的场景,从而深受触动,才有了今天这首著名的乐曲。教师要在音乐的旋律中,带领学生以作者的视角,去体悟自身对爱马的怀念,对骏马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围绕音乐形象,让学生参加小组讨论、交流在愉悦、活跃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展开想象,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对音乐形象更加清晰、生动、丰富,理解更深刻,从而提高音乐素养,同时学习他人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能力”。
2.从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音乐的类型多种多样,节奏、旋律各有千秋,传递的情感、情绪也各不相同。比如,流行音乐,郎朗上口,通俗易懂;古典音乐,浪漫唯美,令人陶醉;民族音乐,壮阔嘹亮,色彩浓郁;摇滚音乐,动感激情,振奋精神……
在缤纷多彩的音乐世界里,音乐教师要融入情感方面的讲学,还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的不同,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不同情绪,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们在《缤纷舞曲》音乐单元里面,欣赏音乐《蓝色的探戈》这支舞曲,教师可以从舞蹈音乐的类型导入,选取几支不同节奏、旋律的舞蹈音乐,让学生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从音乐的意义和目的,提升文化理解力
伟大的音乐作品,其魅力在于它能反映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和当下的历史意义,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是值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一一进行分析和理解的。
例如,我们在《劳动的歌》音乐单元里面,学习演唱歌曲《军民大生产》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述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那段历史,为学生描述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的火热场面,让学生感受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弄清这首歌曲的时代意义和作曲的目的,是为了赞美抗战年代的劳动人民,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首歌曲的文化内涵。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音乐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音乐实践能力。”
小学音乐开展教学改革,通过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乐于分享、协作学习等方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学生在艺术领域里学习、体验、表达,不仅让学生学习了音乐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通过实施,拓展了文化视野,发展了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展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音乐形象,积累音乐词汇,丰富音乐知识,提高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对学生实行“听、视、动”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在歌舞律动中体验音乐,在歌舞设计中体验创新,升华艺术。我们要落实推进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现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就要积极践行小学音乐“1+X”教学方式变革,针对不同年龄层级的小学生,加快学生在音乐特长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增强音乐情感感知能力,强化音乐审美情趣能力,提升音乐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