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惠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目前,我国许多幼儿园对科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幼儿的学习风格和特点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重视对幼儿教育的探索。科学教育的过程是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已成为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词汇。科学探究涉及手、大脑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强调幼儿的独立发现和创造,如何让探究“在其位”谋取“幼儿科学学习”功能的最佳效果,叩开幼儿科学活动之门,让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探究活动精彩迭出。笔者立足幼儿视角,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探索。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扼杀孩子探索知识的欲望。”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幼儿探索的动力。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关的探究活动才会吸引人,幼儿才会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很多来自于幼儿的偶发活动,教师应仔细观察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如果兴趣点是科学的,它们可以把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真实有趣和适合的探究活动。例如,有一天饭后,奇奇小朋友发现不锈钢勺子里有自己的影子,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不时变换着勺子的方向,从里面看自己的影子,还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幼儿。捕捉到这一亮点后,教师开展了“勺子上的哈哈镜”这一探究活动。而这来源于每天幼儿都要接触到的用具,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显现了它非凡的魅力,让幼儿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索活动。[1]
儿童时期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生动、有趣的形象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他们很容易沉浸在角色中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探索科学的秘密可以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例如,我园小班在科学课开展 “喷喷乐”活动中,让幼儿直观感知海绵纸与皱纹纸的不同后,教师提出:海绵纸宝宝和皱纹纸宝宝要举行喝水比赛了,大家猜一猜,谁喝的水多?这看似随意的猜测与想象,在不经意间调动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迫切想要去探究的愿望,这正是教师的用心之处。教师还可以接着提问:皱纹纸宝宝还要来和我们玩个游戏呢!调皮的皱纹纸宝宝一个个跳到了蛋糕上,大家猜一猜,小喷壶里神奇的水喷上去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这种好奇心是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动力。同时,科学探究的过程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这种满足感不同于从教师那里得到问题答案的满足感。[2]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儿童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导向。在他们的探究过程中,会围绕这个问题,去寻找假设,收集证据。教师提出的科学问题就如串起糖葫芦的中间的竹棍一样重要。科学问题主要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有机体和事件,与儿童应掌握的科学概念有关。教师通过收集和利用证据,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渴望和热情。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优先考虑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当我们在活动开始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科学主题时,科学活动已成为幼儿值得探索的挑战。“大家可以试着玩一玩,告诉我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呢?”教师既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来导入活动,也可以用它们来激发幼儿思考活动的结论,引导幼儿在探索之前进行预测:“如果......会怎么样?”中、大班的幼儿,可以请他们写下自己的预测。然后,记录探索结果。当幼儿的探索活动处于“休息”状态时,教师的有效提问犹如兴奋剂,可以重新唤起幼儿探索问题的欲望。反之,教师过于具体的指导可能会使幼儿的探索变得不必要。例如,“要改变什么才能使纸不沉到水里呢”“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像这样运作吗?” “这些问题可以鼓励幼儿做出新的尝试。而“把纸的形状改变了,折成船就不会沉到水里”,这样的指导则会对幼儿的独立探索产生阻碍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不倾向于提出过多的聚合性问题,即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或综合能力的发展收效甚微,但适当地使用聚合性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种是通过问一个问题来引导幼儿的注意力,“红玻璃杯里的水和蓝玻璃杯里的水一样多吗?” 我们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她忽视的关键部分。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自然会调整自己的活动。第二种是帮助回忆时间顺序。“一开始你做了什么?”“这个现象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这样,教师没有生硬传授,而是用一种适宜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了互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是在幼儿自发探究的基础上,有教师指导的探究, 教师参与儿童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是克服幼儿在自发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过程成为一个目的明确的学习过程,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如何适时跟进指导是目前大多数教师的一大困惑:太多的指导恐怕会干扰幼儿的自主,太少的指导可能会导致探究活动的放纵或偏离。教师指导探索过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教师正确判断儿童探索性材料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状况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启发式策略或进一步探索,或消除困难。教师还应遵循儿童的学习节奏,淡化僵化的探究模式,合理选择探究环节,选择最佳环节,适时跟进,提高探究过程的实效。比如,在科学活动“摩擦起电”中,当幼儿用尺没办法“钓”起鱼(纸屑)而显得心灰意懒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你把尺子先在身上摩擦一下再去试试”,当幼儿在身上摩擦后去成功地“钓”起鱼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身上有好多部位,你再试试去摩擦其它部位,看看摩擦哪些地方钓起的鱼最多?”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与交流中,教师不仅指导幼儿如何进行实际操作,还提醒幼儿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亮点处跟进。幼儿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要让他们在活动中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活力,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我吹的泡泡和大家不一样,很大很大”“我一口气吹出一大串泡泡”……这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亮点,积极跟进,顺水推舟,引导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些气泡很大,而有些气泡很小?” 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吹泡泡原液和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吹泡泡工具和泡泡形状之间的关系等。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具、材料本身的教育价值。
2.在偏差处跟进。幼儿在探索活动时经常会犯错误或失败,教师应该怎么办?“抖”出幼儿的错误,也可以创造极好的教育契机。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去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不妨蹲下,选择跟进,站在幼儿的立场,尊重他们,把握他们错误思维的轨迹,触摸清除其错误的来源,接着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使正确和错误的思想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帮助幼儿找出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法,使他们不仅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还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验探索、创造和成功的乐趣。比如,小班的科学活动“萝卜一家子”,探究萝卜皮的颜色是否与里面萝卜肉一致,当幼儿看到白萝卜切开来肉是白色的,胡萝卜的皮和里面肉颜色是橙色的,觉得萝卜的皮和里面肉的颜色是相同的,就理所当然认为青萝卜的肉应该是青色的,红萝卜的肉应该是红色的。那到底是它们的肉与外面皮的颜色是否一样呢?教师可让幼儿自己去把它切开来看看,结果幼儿兴奋地告诉教师:“我的红萝卜里面是白色的”“我的红萝卜里面是红色的”“我的青萝卜里面是白色的”……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欣喜若狂,探究活动也因为刚开始的错误猜测,而造就了后面活动的更加美丽。
皮亚杰指出:“只有儿童自己构建的知识才是真正符合儿童年龄的知识,并且与他的认知结构相容。它也是最强大而且没有被遗忘的知识。”探究,正是满足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的最佳活动,我们应该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来选择适合的科学探究内容,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跟进,进行有效提问,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让科学探究活动精彩迭出,使之成为幼儿科学活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