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韧,赵 迪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当代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言,要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全球经济舞台上立足,首要任务就是实现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关键之处是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世界科技的同步与创新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需要多种多样的高技能人才来支撑和推进新一轮的产业复兴,而技不如人的劳动者求职压力便与日俱增,国家与社会亟须解决当前技术进步与人才短缺极其不对等的现状。
为解决高素质人才的紧缺现状,帮助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增加就业竞争优势,国家采取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便是将教育的作用发挥至极致,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技术水平;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灵活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失业保险保障体系,让更多的劳动者拥有再就业能力,使就业率快速提升,失业率大大降低。
除了国家的扶持与保障,劳动者自身的学习意愿更为重要。劳动者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必须审时度势,始终保持好学不倦、求知若渴的决心与信心,不要惧怕尝试新鲜事物和接触未知领域,激发自身无限潜能,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掉队、不落伍,与时俱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只能依赖教育的力量。显而易见,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非教育莫属,科教才能兴国。
我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抓住知识经济的机遇,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高等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推动经济发展除了需要各类科研及管理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职业素养高、专业技术强的一线技术劳动力。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其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级技能型及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高职院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和高等教育管理层也一直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开始实施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0所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在全国起引领示范作用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1 000个技术含量高、社会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和行业优势的品牌专业。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此后,中国的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跨入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新时期。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高校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支持,使各类高校的扩招“大跃进”一发不可收拾,招生规模突飞猛进,使得大批莘莘学子卸下沉重的高考包袱,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但经多年的大规模迅速扩招,也对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挑战,已暴露出诸多缺陷与弊病,这种大范围扩招带来的突出矛盾在高职院校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①高职院校规模越扩越大,但许多高校在用地和发展空间方面明显捉襟见肘,越来越难以负荷。部分高校因为建校时的校址面积狭小,最初的基建设备老化,建筑面积严重不足,特别是教学楼、实训中心和学生寝室,远远不能满足入校学生的需求,导致一些学生不得不被安置在校外住宿,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存在诸多困难与不便。②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就业难”与“用工荒”两种现象同时蔓延,社会各界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更高更强的能力,从而择优录用,高职生也不得不逐渐由数量的增多转为质量的提高,才能应对日后的求职压力并享受高薪厚职,因此,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可高职院校却由于国家和自身投入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科研能力匮乏,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均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制约,渐渐面临着沦为二流、三流大学的尴尬境地。③实际上众多中专院校通过新时期的转型和升格,才成为高职院校,但落后的教学设备、匮乏的物质资源,使得学校的发展难以取得长足进步。现有的教学及生活服务设施都已满足不了目前的办学要求,如生师比高于18∶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低于14m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低于4 000元等,各方面都与合格标准有着较大差距,继而导致招生情况严重受阻,境遇极其不理想。
种种问题成为阻碍这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不禁让人唏嘘,高职院校在持续扩招的影响下,未来遥不可及,到底该何去何从?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哪个高校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无疑就可以吸纳更多的学员,就能够“快人一步”,首先做大做强。一般情况下,高校为了能够容纳这些新入校的学生,会优先建设大学城,增添崭新的设施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教学环境。因此,众多高校若想实现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基于“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的思想,学校的中心工作本应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广义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是否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办学条件,是众多学生择校的重要考虑因素,也是广大师生的正常教学、科研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校园资源与基础设施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及提高也具有极大的线性影响作用。
因此,高校附近有扩展余地的,就地扩建老校区;没有发展空间的,择址建设新校区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首要战略任务,这是学校现实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也造就了全国高校新校区建设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局面。
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其本质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推进。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新校区建设既存在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是一把“双刃剑”。
从学校自身发展角度来说,只有全力以赴抢占先机,招到更多更优质的学生,才能使学校在新一轮高职规模发展进程中不掉队,进而为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变局中保持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可以说,高职院校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使尽全身解数迎接扩招的湍波激流。那么,高校扩建既然能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质量,满足正常的教学、生活需要及科研需求,将高校因扩招任务产生的巨大压力有效缓解,此举势在必行。
进行新校区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学校仅靠自身的财力难承其重,而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又相当有限,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令人头痛不已。尽管国家一再加大对高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僧多粥少,难解其饿。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机构属于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若仅通过银行贷款独立融资、负债经营,负债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财务风险便随之与日俱增,高校还贷危机越来越普遍,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之一,更甚者面临即将破产或停办的尴尬境地,最终结果是大学越来越偏离学术道路,变得更像一个盈利场所。同时,该局面下的各个角色都站在自身的狭窄角度与高度看待现下的困境,学生的单纯视野与经历导致他们并不能深刻理解学校生存的难处与压力,而学校亦无法接受国家财政补贴统筹机制的规划与方式,久而久之便产生严重的内耗与矛盾。
扩招于高校而言,存在着短期策略和长远战略选择的博弈问题,二者必须兼顾,不能顾此失彼。短期目标在于抢占规模发展先机,而长远战略在于瞄准大规模、高效益、有特色、高质量,以规模带动效益,以特色驱动质量。对高职院校来说,规模与质量是两条腿,学校发展要靠两条腿走路,不可偏废。因此,要想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和缓解高校建设的资金困境,必须开拓和利用多元化、市场化的合理的融资方案。基于此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融资方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