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助力农业科研院所高水平国际化发展探讨*

2021-12-30 04:33袁星星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科人才

沙 琴,沈 一,袁星星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 210014)

随着科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是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1],国际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科研院所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科研院所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当前,我国正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作为农业科研院所,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以增强对全球优势科技资源、科技顶尖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等要素的调配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面对科技全球化的加速融合和同行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必须打开心态,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和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动加强与外部优质资源的协作交流,丰富创新思路、激发创新潜能,在更高起点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产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自建立之时始终坚守“开放办院”的理念思路,瞄准高水平国际化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在国际合作方面,按照“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思路,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度与广度,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40余个国家的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国际优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各学科团队因其定位或特性的原因,在国际合作工作开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科国际合作相对滞后,总体来看,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豆类学科团队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为模型,分析其国际合作现状以及国际合作与成果形成的关联,并提出参考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其他学科团队国际合作工作的开展。

1 豆类学科团队国际合作工作现状

1.1 合作类型数据分析

该文对2000—201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豆类学科团队出访情况、国际合作相关项目、国际合作平台、高影响因子文章、专利以及获奖情况的数据做了统计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该所豆类学科团队与美国、加拿大、泰国等9个国家分别进行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合作。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合作主要以出访学习交流为主,且出访呈现不连续性,具有明显的随机性,相应产出呈零星分布。而合作历史最悠久的泰国农大不论是出访频率、平台还是奖项,与别的合作国家相比优势显著,密度以及聚集程度都较高。2014—2018年各类成果出现了明显增长,获得各类部省级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2项,都与泰国合作紧密相关。

通过对该所豆类学科团队成员出访泰国的情况以及泰方来访的情况进行数字量化(图2),据统计调查,该团队所有成员都有短期出访泰国的经历,并且自2012年开始,一直保持至少每年一次短期出访泰国的频率,可见持续性的互访交流是该学科团队与泰国农大合作的一大特色。除了互访,双方于2014年、2017年、2018年共联合培养博士后3名,其中一名为泰国籍。

1.2 合作领域分析

从合作领域来看,该所豆类学科团队与泰国农大合作的重点领域是优异特色种质资源的交换和相关育种技术的合作开发。通过引进一批优异特色食用豆资源,建立了有1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共享的国际食用豆优异资源库,相关成果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以联合培养博士后、专家互访交流等形式在育种技术的合作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国内外联合,经过相关分子标记和高通量表型精准鉴定技术,选育出国内第一个花开张、抗豆象、抗叶斑病一次性成熟品种苏绿5号,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上无花开张简易育成品种、高抗豆象抗性品种、首个杂交绿豆品种等方面的空白。苏绿7号等绿豆新品种作为我国农业领域标志性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面积推广,比当地品种增产30%~50%。

1.3 合作人才、项目、重点领域及平台分析

(1)人才团队的国际化。从核心领导人物逐步发展壮大,该豆类研究团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懂技术、善交流、会外语、有丰富出访经历的国际化科研人才队伍,并已建立起稳定长效的青年科技人员交流互访机制,通过短期长期交流相结合,新晋人员培养和在职人员提升相结合,开展强强联合和强弱互补性的合作,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博士后等方式,培养一批了解两国国情特色的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博士后分别在该院和泰国农大、清迈大学等机构就职,顺势带动扩大了该学科团队与泰国更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团队目前已逐渐和泰国农大、梅州大学、清迈大学、清迈大田作物研究中心等泰国多家科研和推广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才的有效合作交流推动了科研技术的快速升级更迭、特异种质资源的丰富。人才团队的国际化有效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合作开展,并为双方农业科技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项目的稳定支持。该学科团队积极申请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自2015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科技部中泰双边合作项目、原农业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948项目、国家外专局项目、省国际合作项目、省引智等各类国际合作项目,通过积极争取国际合作经费,保障了人员互访和开展科研合作的经费来源。

(3)聚焦重点领域,有的放矢。该学科团队与泰国的合作主要聚焦在资源的交换和相关育种技术的合作开发,利用双方优势资源,集中有限的力量对重点领域的重点工作进行着力打造,攻重点攻难点,针对主要工作进行合作攻关,从而快速见成效出成果。

(4)注重合作平台的打造。该学科团队善于利用现有合作基础和成果积极申报各类合作平台,目前已获批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外专局、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5个,各级双边多边平台的打造有效扩大了该学科团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随着合作平台级别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了学科带头人的国际影响力。2019年团队带头人当选为亚洲与大洋洲育种联合协会第一副主席,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可见人才、项目、平台、成果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密不可分的。

1.4 合作效果分析

通过对该学科团队在2018年获奖“绿豆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成果内容要素进行对比发现,绿豆成果的主要科技创新内容中有构建绿豆种质库、创制首个花开张抗叶斑病遗传资源、创新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三个方面与泰国合作密切相关,与泰国的国际合作贯穿于绿豆成果产出的部分成果要素,与成果产出关联度较高。

2 国际合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人员国际化水平较低

国际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懂管理。近5年来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出访经历的人员,该所豆类学科团队覆盖率达到100%,其他学科团队不足18%。大部分学科团队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虽然有国际合作意愿,但在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培养上依旧任重道远[2]。另一方面,科研实力虽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和团队缺乏,科研资金的投入和研究条件相对受限,在高端人才引进上也颇有阻力,人才短板极大制约了国际科技合作的进程[3]。

2.2 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技术含量相对偏低

国际合作方面的科研活动大部分局限在人员互访和考察等学术交流的范畴,涉及长期的、深层次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多,缺乏深层次的实质合作,不能形成固定长期有效合作机制[4]。部分学科由于国外人脉和资源的缺乏以及外语交流能力的相对不足,存在不敢走出去的障碍,申报项目类型往往局限于各类基金项目、类型单一,该所豆类学科团队有申报国际合作项目的主动性,其他学科团队主动申报此类项目的寥寥无几。另外存在人才、经费等外部因素的束缚,例如国际合作项目立项比例不高、引智项目和出国培训项目不能负担全部费用等问题,影响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大规模的合作与交流仅存在于固定的团队身上,形成了科研资源配置上的“马太效应”,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前期有过良好合作的团队,更容易获得更高更广的合作机会,对于以往在国际合作中相对不够活跃的团队,获得资源及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被动[5]。

2.3 院所层面缺少顶层设计

国际合作中存在小团队零打碎敲单打独斗的现象,缺乏大兵团和整体合作计划;实施手段不多,对学科团队合作成效见效不快;部分团队重点国家和重点合作对象尚不明确。院所层面缺乏科学制定相关对外合作计划、目标、内容和相关举措,院所层面未能形成合力,各团队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存在。

2.4 缺少对走出去技术库、产品库的集成凝练

由于具备不同的资源和制度禀赋,对外合作中各个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技术合作深化需针对性突破。该所各学科在育种、栽培技术层面已形成多项主推技术,比如特色豆类多元多熟高产高效新技术新模式、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等,特粮特经技术体系也在逐步形成中,需加快凝练标志性科研成果,形成优势核心技术库,丰富走出去技术装备。

3 国际合作工作开展的建议

3.1 尽快搭建对外合作人才储备库

农业的合作不只是项目的合作,资金的合作,首当其冲是人才的合作。建议所层面统筹规划,通过建立完善人才储备库,找差距找弱势,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内部挖掘定向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这是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现代科研院所的需求,也符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导向;同时可以通过引进或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聘请高水平国外专家开展合作研究工作,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科研人员多走出去建立合作基础,短期长期交流结合,新晋人员培养和在职人员提升结合,逐步培养起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人才队伍;探索科研管理人才出国培训和交流渠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熟知国际规则的科研管理人才。

3.2 认识国际科技合作崭新内涵

以往传统的国际科技合作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的合作方式,随着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也以“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共赢”的新内涵重新定义了合作模式[6]。目前在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关研发团队合作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困难,应适当转变思路,向亚非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技术引入与输出,把我国农业先进技术与这些国家的技术需求相结合,促进我国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研究力量向国际化需求方向发展。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各级部门也出台了多方面鼓励合作的措施比如引进亚非青年科学家进行人才交流,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建设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开展重大项目合作研究等。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及参与度,必须积极把握住优势,一方面对较落后国家输出我国技术优势同时引进对方优异种质资源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向农业领域相对发达的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以开放协同创新的理念助推学科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3 发挥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一带一路网,实时发布相关政策和合作动向。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重点工作和推进部门,例如在农业合作重点国家中俄、亚非等国和对外合作人才建设等方面工作都有了明确方案;江苏省“一带一路”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也已出台,明确了十大标志性事项和工作要点,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组织科技项目对接交流会、强化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部署。

科研人员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根据政策导向和政府重点工作,结合现有科研基础,多方联合合作伙伴,多渠道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和人才培训或引智项目方面的支持。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会议或者“一带一路”相关论坛及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寻求合作机遇,抓住每一次对外交流过程中可能迸发出的合作切入点。能否切实走的出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团队成员的主观努力[7],科研人员要将视线放长远,国际合作的形式不能拘泥于访学,时代赋予了国际合作新的机遇和涵义,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的对接、交流,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围绕现阶段热点和难点问题,联合申报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等,国际合作才能走的长远,做出成效。

3.4 加强院所层面有目标有计划的顶层设计

首先建议院层面在对沿线国家农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其他各类国际合作规划,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该院农业对外合作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并形成纲领性的文件。要切实改变过去单个团队单打独斗的局面,寻求“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发展联盟等平台的依托,构建以平台项目为中心、人才为纽带的互惠合作交流机制[8],以组装团队整体出击的形式融入“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朋友圈。同时在人才培训、引智项目上增加经费支持,鼓励人才流动。

所层面应统筹规划,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内容和重点举措,做到重点突出、循序渐进。鼓励国际合作优势学科老带新,强扶弱,在与东南亚等国家合作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或对方需求拓宽该所其他经济作物类型,逐步拓宽合作范围,以大经济作物整合抱团的形式,带动主要经济作物领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建立合作成效评价机制,对于合作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措施或补助经费,重点支持。

研究室层面应梳理出重点合作国家、重点合作领域,有的放矢、着力打造。国际合作优势团队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应着眼于大团队、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等的集中打造,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其他学科应通过加强人员的互访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精心组织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等途径多方寻求有潜力的稳定合作方,有目标有计划的一步步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

3.5 加快形成经济作物技术产品储备库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开展技术与产品输出和成果转让,主要针对中亚、南亚、非洲等国家开展技术输出[9]。经济作物要走出去必须带着前景成熟的技术、产品有备而去,应整合多方资源不断完善凝练标志性科研成果技术,一是积极开展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提升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二是加强特色经济作物多用途研发,将技术体系扩展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去研发技术体系,提供全面科技支撑。发展中国家长时间位于低附加值高能源消耗的低端价值链环节,积极开展在高端价值链环节的合作有助于摆脱“低端锁定”[6]。要把农业合作重点逐渐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方向延伸,重点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与其他专业所、院有关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协作抱团出海,整合多方资源,凝练标志性科研成果,扩大我国产品、技术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