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秋兰
(重庆市彭水县高谷镇中心校 重庆彭水 409600)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从学生为基础开始,打好基础教育的根基后进行教学。对于这项教育内容并不能够全方位依赖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学与教,还应当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一起承担培养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家校合作进行联合性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教学效率,做到更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针。
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讲,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无法独立地进行教育工作,而是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共同了解孩子的个人举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策略。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来讲,由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足,无法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其个体表现情况,导致家长无法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相对于学校方面来讲,教师同时也无法了解到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致使展开的教学工作无法做到“贴切”的教学效果。
对于现如今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这一教学时代,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能够及时地交换信息,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更大的便捷效果。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到每一个家长的个人手机号、微信号或是QQ邮箱等联系方式,并通过与家长之间的在线聊天等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合理利用网络等沟通技能,不定期地向家长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教育水平,并为家长与学校之间进行密切联系,做好基础工作,及时地了解到孩子个体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也能够有利于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促使家校之间形成联合教学,共同为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工作[1]。
对于现如今的传统教育方法来讲,家长由于受传统教育心理的影响,导致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而往往在乎学生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并对其孩子进行心理健康开展工作时,不愿意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导致其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难题[2]。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观点的现状,教师应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使家长能够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突破传统思想所带来的束缚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搜寻一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向家长普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家长具有相对应的心理健康基础常识。
例如:教师应当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会,让同学们与家长之间进行默契配合的班级动手活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举一些典型案例。教师在对其教育的过程中,无法了解到孩子个人的家庭真实情况。这种注意力无法得以集中或是经常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的情况,特别容易被家长所忽略,认为这是孩子个体的天性,然而,这过分的好动则是需要引起极大的重视的,有部分可能是一种病态表现,容易产生“多动症”等多种病态因素。对于这种情况下来讲,教师应当与家长进行良好配合,对孩子的个人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进行监督,从而避免其孩子产生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情况,使家长与教师能够进行共同配合,监督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等多方面发展。
许多家长在实际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不讲究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孩子出现错误时,不是“打孩子”就是“骂孩子”,这样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容易加重孩子的个体心理问题,导致其终身产生“后遗症”[3]。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为了能够将家校合作的教学效率提高,应当扮演一个教学中的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后应当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合理的指导时,家长能够了解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例如: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孩子在学校考试时考了70分的数学成绩,在父母知道后,觉得70分的数学成绩非常低,而对孩子进行打骂等责罚。但是那次考试是一个较为超纲的考试,班级最好的成绩也就八十分,孩子考的70分算是较高的成绩。这件事情过后,数学老师在课堂点名以及提问问题时,孩子总会对数学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而家长却不知这种教育手段给孩子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循相应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常识,而不应当进行严重的打骂,而应该通过正确的思想教学观,普及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当定期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普及工作时,使家长能够了解到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由上述不正确的教学观念了解到,家长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孩子展开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而非负面的教学方式,提高家长与老师间的沟通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家长个人的心理健康教学观念,从而有效的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合,也离不开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共同努力。为了能够给同学们营造出一个更为健康的学习与成长的生活环境,教师必须与家长进行沟通交谈,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情况,并做好相对应的指导措施,根据相关的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联合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对策。相信在家校联合的共同配合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有效的突破与进展,从而达到其实际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