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伟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重庆酉阳 409800)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推进核心素养教育活动,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在对比高中生物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时,我们不难发现,生物学科正在为学生揭示什么是“生命”,在引领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生命”,此时学生见证的是“生命奇迹”。他们在好奇、探究、验证、生成的过程中,生成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能力。此时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我们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主线,我们会尝试着用新的人才观、学习观、活动观来为学生营造新的价值观、生命观。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主导价值。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在人们的理念中,学生要想实现优化发展,就需要拥有“双基”,而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一次次的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需要拥有的其实是“四基”。也就是说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我们需要让学生建构出扎实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锤炼基础的技能技巧,当然我们还需要让学生生成丰富的情感与丰富的活动体验。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因为拥有了“四基”,会在后期的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不断审视自己作为学习引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学习生物学科的主观能动性,令其具备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而且高中生物常见考点中有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比如说叶绿体内膜和叶绿体的囊状结构薄膜是不同的概念,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等等,学生只有做到扎实掌握所有基础知识,才能练就判断正误的火眼金睛。因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将教学侧重点回归本源,带领学生去深入分析探讨生物学科知识点,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再处于被动,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1]。
为什么高中学生对于我们推进的教学活动会表现出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其实主因不是学生是否“认真刻苦”,而是学生是否真的投入进来。在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就是让学生投入进来。生成学习认知,生成学习的兴趣,生成强烈的好奇心,高中学生自然不会是仅在行动上“认真刻苦”,而是内在变得积极主动。高中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时,要将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列入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和方案,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认识生命、感知生命、敬畏生命,进而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2]。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时,除却向学生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时,还可以向学生列举大自然中的神奇生物,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受细胞结构在生命延续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在思考与探究中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引领他们关注生命本源。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优化开展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科学,对于知识实现深化解读,提升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优化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同时生成学习的团队,进而拥有更多的感受。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合作实验小组,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然后鼓励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前提基础上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既可以选择独立完成实验,也可以选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如此,学生既可以获得亲自实验操作的机会,也能具备更多的思考知识、探索生物核心素养的空间。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涉及的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引入课堂,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葡萄酒的制作视频,然后鼓励学生自行准备好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到实验室进行葡萄酒制作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重视起葡萄酒制作实验的注意事项,深入掌握相关知识。而且,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核心素养的锻炼,提升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
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在教育环境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已经变得很普及。主因就在于优化的问题可以营造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促使学生的情感、思维、行动能力都拥有一定的方向。如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生物知识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庞杂,甚至涉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所以,生物教师在开展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保持双管齐下,一方面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索生物领域的规律和原理。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辨别能力与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落实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实,可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可以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拥有“四基”,在后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都可以转变为学生成为新型人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