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奕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系 贵州贵阳 550005)
本文研究可视化远程音乐教育的意义,由于“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远程教育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普及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中远程音乐教育中的可视化非常重要,这也是本文探讨的要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音乐可视化在音乐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音乐的可视化代表的是:首先表现方式以视觉为核心,其次它的载体是音乐,教育服务的观众以学生为主,其中需要在教学中借助各种媒体方式进行传播,如:声、光、课件、录影、动画、影像等的资源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1]。
音乐教育的重点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去反复体验、感受,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理解、分析作品,从而达到认知的过程。以“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时代,借助了声、光、课件、录影、动画、影像等的资源来诠释音乐内容,它的流程体系是在“数据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它的实现基础是以“信息可视化”、以“影像数字化”为主要的载体、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支撑。这里的可视化产品、音乐可视化作品,是在视觉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方式,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其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已有很多学者对音乐的可视化研究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名为“Cymatics”的音乐可视化实验利用声音的震动将乐队的音乐变为一系列可视化的现象;比如屈天喜,黄东军等将跨音乐的数字音频、图像、图像、虚拟现实等进行结合,研究其在教育与娱乐等方向的应用[2];童卡娜,黄东军等将听觉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对其交互的四个层次进行了分析研究[3];张艳鹏在音乐分形维数特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重构了不同音乐风格分类,并用不同图像元素对应不同风格音乐[4]。
音乐是美妙的,音乐可以震撼人心、音乐可以抚平人们的心灵伤痕。当人们使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听得见,看不见的音乐形式具象化的时候,带给人们的依然是充实的、完整的视觉冲击,满足人们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这样拓宽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思路、方法,带来了教育的全新升华[5]。
音乐的可视化教育需要的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的升级、教育思路的拓宽,如何将可视化远程音乐教育带到教学中,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保障教育质量和体现教育的成果是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音乐教育是一门感性的、体验教育,我们如何对其教育资源进行可视化建设是可视化音乐教育的基础。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熟练掌握声、光、课件、录影、动画、影像等数字资源的编辑、应用,需要将可以听到的音乐以一定数字信息形式表现出来,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中对其场景、节奏进行表现,比如芭蕾剧的《水草舞》对其进行水中环境的光影体现,然后表现作品创作时的环境,这个环境的光影变换与音乐进行搭配,通过网络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6]。建设可视化的远程教育资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验,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生动性。我们灵活运用这样的教育资源,也推动了音乐教学向理解更深层次的发展。
传统音乐教学中,主要是选用已有的音乐进行弹奏表演、然后进行教学。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力、想象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音乐的可视化远程教育尤其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发现,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依靠语言教学的部分内容不容易掌握、理解,但是学生们对播放的音乐、视听等内容很容易聚精会神的完成学习。所以通过可视化远程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的改变,采取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授给学生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将音乐作品的精髓用可视化的方法体现出来,将音乐中的抗争、柔情、反抗、困惑等情感用可视化手法具现出来,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受,增强他们的学习感受,让他们感受音乐的内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传统主要是进行面对面交流,教育工作者需要改进我们的教育方法、手段、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增强我们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增强音乐教育的效果,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