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强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以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图书馆是重庆市总书库和综合文献信息中心,一直致力于为市民提供开放、免费、平等的服务,同时,不断创新文献信息服务,强化情报职能,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保护文献典籍、传承中华文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的作用,促进了图书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重庆市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重庆图书馆的总体水平上档升级,基础业务稳步推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馆舍面积5万m2,有阅览座位1 869个,设有2个设施先进的报告厅:416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和2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读者接待能力大增,阅读环境明显改善。
重点加强了中高级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适度引进,现在全馆共有50余名硕士、博士,使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全员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一支由学科专家、业务骨干与复合型管理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
2019年1月-11月重庆图书馆共接待读者2 215 876人次,基本与上一年持平;文献外借1 165 727册次,同比增长18.09%;新办读者证69 410个,同比增长32.82%,大大提升了重庆图书馆社会影响力。
重庆图书馆完善馆藏发展政策,坚持各类型文献入藏工作,稳步提升馆藏文献质量,2019年1月-11月,采访文献94 992种、205 466册,采购数字资源共67个,其中包括民国抗战类数字资源8个,少儿类数字资源7个,地方类数字资源2个。修复古籍线装书1 216叶以及拓片、碑刻、书画等其他类古籍文献7种,整理编目馆藏古籍文献1 000余册。按著录规则编撰重庆图书馆民国线装书2 300部。完成馆藏336种缩微报纸数据的转换工作,并制作成专题数据库,确保数据库建设流程标准、内容完备、质量优良。
近年来,开展讲座、展览、读者培训等常态化阅读推广活动900余场次,惠及读者10万余人。定期开展快乐阅读体验课、盲人辅读培训、老年人数字阅读培训、英语角、“渝城e站”阅读、“重图到家”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服务面向基层、普惠群众、点面结合的目标要求。策划开展“常青e路 幸福夕阳”老年人数字阅读系列培训每年4期,并带动全市43家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利用“云计算”技术,设立数字“云”阅读体验室,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科技带来的阅读新体验。①要提高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敏锐度,在恰当的时机及时引入最新的智能技术,增强对新智能技术的预判及掌握能力,并建立智能团队,从整体上提升传统图书馆智能化发展水平;②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加强碎片化信息的整理,并利用好这部分信息解决重要问题[1]。
截至2019年底,馆藏文献总量达到460余万册(件),数字资源总量达到90.5TB,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结合的馆藏体系基本形成。
加快重庆市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和“两翼”文化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据此重庆图书馆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划。
在现有图书流通点的基础上,深入社区、工厂、学校、部队、乡村等特定区域新建图书流通点,开通图书流动服务车,实现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建立起灵活机动、惠及基层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
在主城九区公共图书馆开通“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的基础上推进总分馆制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现有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在乡镇(街道)和乡村(社区)新建服务点,到2019年末基层服务点突破1万个。
在重庆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支持,设立国家数字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分馆。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和重庆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深入开展以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网络文化活动,拓展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空间。
加大古籍普查工作力度,推进《中华古籍总目》重庆卷的编纂,扩大古籍登记的范围,有利于对古籍的分级保护。在普查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加强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为创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而努力。民国文献采取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对民国文献进行保护的同时,引进抗战文献研究专业人才,精心策划选题,加快民国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
随着信息化时代下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原本收藏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服务要求[2]。加大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与保存,并自建一批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扩大数字资源馆藏比例,形成传统馆藏与数字馆藏、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独具特色的多元互补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在人才的层次上高中低相搭配,在人才的培养上上中下齐努力,在人才的结构上老中青相结合。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图书馆特点和体现岗位绩效的薪酬制度。宣传和表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业绩,对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推动人才表彰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建设科学的人才队伍打下良好的基础。
持续深入开展区县图书馆业务知识培训和业务辅导工作,组织业务骨干赴外省市考察调研和学习,聘请知名专家进行业务指导,积极推荐研究人员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配合重庆市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美驻成都总领馆的合作,扩大与其他驻外机构的文化联系,拓展与国外图书馆文化活动。
目前,图书馆的发展不仅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要打造新的吸引力,并且逐步建立一个新的科学的发展体系,对公共图书馆业务建设、服务效能、创新工作进行梳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世界读书日”“重庆读书月”和国家重大活动、社会热点开展各种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继续组织第五季“行走的图书”、第四季“格林童话之夜”“第四届重庆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等阅读品牌。挖掘馆藏资源、积极引进优质展览和讲座资源,策划“重庆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地图展”等原创展览每年不少于2场、名人讲座2场,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展毕业作品展,逐步提升重图讲座与展览品牌的服务效益。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坚持问题导向,狠抓任务落实,依托“蒲公英梦想书屋”等活动,精准帮扶贫困乡村老人、视障人群、留守儿童,通过送资源、送文化、送活动、送关怀,丰富贫困乡村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振贫困乡村脱贫内生动力,扎实推进脱贫致富进程,聚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做好脱贫攻坚总结评价,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兼顾大众阅读需求基础上,围绕三大馆藏特色,深化文献储备与数字化建设。完成馆藏缩微胶卷数字化上线并对读者开放。继续开展地方文献、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与研究,与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合作,启动馆藏家谱文献数字化项目。启动民国时期连续出版物普查登记,开展馆藏民国线装书编目。依托“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保护中华珍贵典籍,推进古籍修复工作进程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古籍研究与保护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图书馆的主要文化输出场所的功能正在不断减弱,以往的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还仅靠以前的藏书、学习、借阅等服务功能是不能满足当代用户需求的,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必须要朝多种角色的方向发展[3]。强化数字资源管理与利用,优化数字资源平台,整合外购商业数据库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线上突出建设,加强资源揭示与检索,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线下结合活动,依托“渝城e站阅读”“老年人数字阅读系列培训”等品牌项目,积极开展资源推送与宣传,为“学习强国重庆平台”“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提供丰富资源,突出资源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继续完善重庆市通借通还一卡通平台建设,推动在线信用借阅、手机自助借阅、你阅读我买单、街区智能借还书柜等业务的建设整合,进一步优化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
为鼓励并扶持社会专业研究创新,丰富公益服务内涵与形式,稳步提升用户满意度,重庆图书馆将全面启动“全国专利服务网点”建设工作,开展专利知识宣传及普及服务,面向社会读者开展文献查证服务等专题高端文献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有数字化版本,所有资源也都是某种格式的“数据”,公共图书馆正走向数据时代、智能时代,因此,需要重新定义图书馆服务、重新规划图书馆的规划,进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供给和机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