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燕
(陕西地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75)
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只有较短的发展历程,尚未完善构建管理机制,这样不仅使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效果得不到保证,也会影响到土地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如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依据较为缺乏,导致有较多漏洞出现于土地预算、风险评估等环节,使土地整治工作与实际情况脱节,造成了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
土地整治项目具有较长的管理周期,通常在1~2年左右,这样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将会显著弱化,影响到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导致一系列漏洞问题的出现。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部分人员对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足等,造成整治管理规范化不足,严重地影响到土地整治管理的效果[1]。
首先,部分人员对低价中标过于重视,招标环节会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中,部分投标人会对投标价格故意压低,围标、串标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导致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进入了建设资质不符合规定的企业。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具有较大的施工难度,中标企业为提高自身的利益,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影响到土地整治项目的最终效果。同时,土地整治技术的合理性受评标环节的影响,为提高评标质量,需将专业评标团队组建起来,对评标方法系统设计,且严格把控评标过程。但目前一些评标人员将经济效益作为了关注的重点,没有充分考虑质量、工期等方面的指标。其次,群众没有深度参与进来。由于相关部门没有大力宣传土地资源整治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内容,导致群众的认知较为缺乏,不能够深度参与进来。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初期,没有对群众的建议积极征求,影响到项目建设的整体可行性。在对村集体土地进行整治时,群众难以给予足够的理解,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最后,项目移交后的维护机制缺乏。土地整治项目终结,形成的固定资产需移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对固定资产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也十分重要。但目前移交项目的管护机制缺乏,导致部分人员再次利用或破坏完成整治的土地资源。部分地区虽将管理机构组建起来,但维护资金较为缺乏,这样将会影响到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维护工作的顺利实施[2]。
“图上一条线,工地一大片”,设计规划是项目施工的直接依据,但在前期工作中,设计规划往往不被重视,“有而不精、粗而不细、虚而不实”现象比较突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与实际不符,缺少指导性和参考性。因此,要重视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在项目规划设计前必须对整治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踏勘和调研,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全面分析项目设计的影响因素。并且还要在更高层次、更大区域范围内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分析土地整治区域间衔接问题,考虑区域间的目标协调,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项目设计,尊重当地实际,防止设计规划脱离实际,实现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与当地条件相融合和统一,使项目设计规划更贴近实际、更科学、更合理。同时,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提升工程技术创新,优化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设计,优化施工组织、工程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从而提升设计价值,节约工程成本,这样后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加合理化、高效化、规范化,最大化实现项目价值与效益。
新时期的土地整治必须要考虑生态因素,把土地整治生态化建设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为人居环境和作物生长提供健康的土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土地整治工程也逐渐由农业用地整治向建设用地整治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发展。土地工程的根本是通过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人类文明及生态建设拓展更多空间,从而实现资源与人类的永续发展。土地整治主要是通过在田、水、路、林、村等的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化思想、系统协调设计,最终达到土地生态化的治理。此外,在土地工程这一特殊行业,对安全的保障,同样是一种生态学原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于农业用地,需要严格设计,保障土壤生产安全;对于建设用地,需要提前规划,严格设计,提高人居环境和工业用地安全。土地工程中生态文化的介入能够实现土地生态化治理,促进人类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土地文化的多元共生,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持久和谐。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生态是土地整治开发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需要把生态环境作为首要的因素进行考虑。科学的土地整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在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原有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土地开垦会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滩涂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同时进一步加剧库区河床淤积。因此,在土地整治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项目区及时种植林木和恢复植被,尽快把整治后的土地交予农民手中,由农民进行耕种,通过农业种植与林业发展相结合,构建项目区生态保护系统,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然而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管护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建设逐年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