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豪,梁丹凤
(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激活地理课堂,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助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是设计问题,而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教学情境,将学生身边真实的地理情境引入课堂,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链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在问题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海水运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聚焦海浪、潮汐的特点、成因及影响,巧妙设计问题,运用地理思维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
问题式教学一般要经历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见图1)。“海水运动”一节的课程目标为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内容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教师要借助视频、图片等动态形象地展示海水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推理和归纳,用案例的方式来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基于目标设计问题,再进一步分解问题、匹配具体任务,用问题探究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对新情境、新问题的迁移和解决。依据“地理事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为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怎么做的”问题串来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掌握海水运动。
图1 问题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的基础。问题只有蕴含于情境之中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本节课以教师本人去平潭岛旅游(沙滩边拍摄的潮汐、海浪)的照片和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学生根据照片和视频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收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核心问题,将问题进行梳理整合,设计问题体系(如表1),再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形成“是什么、为什么、影响谁、怎么做”的问题链,为后面描述海水运动现象、分析海水运动规律和探究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铺垫。
表1 “海水运动”第一课时的问题设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感悟,获得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归纳知识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学会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探究潮汐时,展示中国沿海地区的最新潮汐表,教师让学生分析游客主要选择什么时候前往观看钱塘江大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最为壮观,使学生学会从时间、空间和综合的视角去分析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
在探究海浪这一现象时,教师结合海浪横截面图提问海浪有什么特征,再让学生解释“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引发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助力其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些挑战性任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深度参与问题学习。具体表现在提出劣构问题,让学生在研读材料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知识层层剖析,培养其发散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建构,深度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探究人类利用潮汐的规律开展哪些相关活动的问题时,可让学生结合自身在海边的经历,说明人类是如何利用潮汐规律,观察和感悟海水运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海洋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多视角、全方位地思考,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既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迁移应用能力。在探究海浪时,利用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的案例开展小组合作,设计彼此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此次风暴潮对荷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人类如何减缓灾害性的海浪所带来的危害?除了风暴潮,还有哪些海浪会对人类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海浪是否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有利影响?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引导学生分析风暴潮带来的危害,归纳应对海洋灾害的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同时,培养学生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理解海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其思维深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利用思维导图板书小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及时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以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解决现实情境中复杂的新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本节课课后,同学们收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资料,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郑成功是如何利用海水运动规律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延伸,梳理潮汐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探讨潮汐规律的应用,提升完善该主题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问题策略得到进一步升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真正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问题式教学将传统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转变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在最近发展区内。要基于学生的经验,符合其已有认知水平和认知逻辑,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设置核心问题,再拆分成若干有逻辑关联的子问题,构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问题要与真实情境关联。创设真实、具体、开放的问题情境,尤其是要来源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历。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和观点。
最后,问题要与学习任务融合。将设计的各个问题赋予特定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全面的认识和综合的思考,对地理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式教学设计需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整合在一个系统里进行全面考虑。依据学生“现象—概念(特点)—成因—应用”的认知规律设置活动,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高质量的问题指向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多个角度设问、追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生成问题。所有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锻炼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解决较复杂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程度,设计表现性评价,考查其地理原理的掌握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对不同素养发展水平的学生及时点评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