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千,周昱彤,任 伟,夏永滢
(华北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个地区的总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10%以上,地理位置与对应经济关系中工商业、人力资源、资本、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决定了京津冀各地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互相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北京和天津分别作为国际化的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在人均收入、教育、医疗、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处于先进地位,但是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交通、污染和资源超载等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土地广阔,包裹着北京市和天津市,但是由于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和相对落后的经济背景,尽管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河北省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都与京津两地差距巨大。人力资源市场的地区分割和人才资源在京津冀范围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客观现实,在2015年至202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分多次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大思路、大战略,要按照内涵集约发展的方向,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来促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协调发展。
近年,国外研究人员对人力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本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产出了一些突出成果,威廉·配第[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指明了人力资源转移的方式,阐述产业的类别与不同产业生产效率的决定关系,不同的产业类别会带来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从而会驱动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类别流向高收入产业类别。Theodore W.Schultz将人力资本投入类型分为以下几类:(1)医疗;(2)在职人员培训;(3)学校教育;(4)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5)就业。Bils&Klenow[2]把适龄学生的入学比率作为人力资本体系的衡量标准,从数据上证明了适龄学生的入学比率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正向推进作用。与Bils&Klenow的思想有相似之处,Murthy&Chien[3]把阶段式教育的招生人数的等概率加权值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证实了受教育阶段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存在加速作用。勒温[4]给出“场论”的思想,指明个体的工作能力由个体自身和工作氛围决定,人力资源偏向于从不能实现其价值的工作类型转移到可以充分实现其价值的工作类型中,这一转移带有主动性。克拉克于1940年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源产业配置为核心的克拉克定律,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相对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收入的增加,自然而然地,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流动到第二产业,继而从前两个产业流动到第三产业,最明显的对比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减少。Francis&Doucouliagos[5]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美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推动力与人力资本的关联度,结论是人力资本是经济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为人力资本的累积提供了优渥的环境,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原始累计量。
在国内,林巍和任伟峰[6]提出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重要的路径是区域内人力资本的动态流动。提出了从河北省目前的经济水平、劳动力素质、薪资竞争力等因素出发,以京津地区优势互补为导向,推动河北省剩余农村劳动力逐步、稳定向京津地区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陈红军和谢富纪[7]对人力资本构建了有效评测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改进模型。基于2005-2013年各区域数据,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人力资本中创新成分的配置合理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GDP的增长对人力资本投入中创新因素的影响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杨宏进等[8]利用实证统计数据,从经济整体、活动类型、学科与行业类型、劳动力水平、工作环境以及效益等角度,对我国和国外的R&D人力资本等指标进行分析,建议要调整人力资本投入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来驱动科技创新。薛俊波和周志田等[9]运用柯道函数扩展生产要素,并且测算了国内各个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对经济腾飞的推动程度。罗珊和李嘉盛[10]指出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是科技人力资源的重心,维护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同事调整区域发展计划等对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可以总结,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焦聚在人力资源的转移研究和国际、国家或者区域内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策略,而对区域人力资本投入驱动力的比较和优化区域人力资本配置研究比较少。利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统计局经济年鉴和城市年鉴的数据,主要研究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框架下,人力资源投入驱动力的线性特征和差异,在原有驱动力特征的基础上,以主成分分析的线性方法,对数据降维和解释。重点结合Benhabib和Spiegel[11]中人力资本驱动经济发展两种形式中人力资本持续投入驱动技术自主创新角度和基于郭炳南和雷冬娣[12]、Theodore W.Schul中人力资本投入的指标构建,从R&D人力资源、教育、医疗,就业和城市化出发,分析已日渐成为我国北方经济支点和最具开发潜力的增长区域,以北京、天津为支撑的城市圈和以河北省为延伸范围的协同发展圈。对线性的结果进行稳定性的聚类,从相对值的角度,以提高科技成分和环境成分为目的,把改良原始特征驱动的方式作为解决方案,参照双重信息图提出目前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人力资本投入的短板,进行政策建议。
表1 人力资本驱动研究体系
基于Benhabib和Spiegel中人力资本驱动经济发展、郭炳南和雷冬娣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Theodore W.Schul中人力资本投入的内容,从教育、R&D科技维度、医疗维度和居民生活维度出发,区域范围以北京市、天津市为支撑的城市圈和以河北省为扩展范围的协同发展圈。为了分析的稳定性,抽取2016-2018年北京市,2016-2017年天津市和2016-2017年河北省的指标数据。设计了教育、科技、医疗和居民生活四个维度。指标体系建立后通过严格筛查(符合指标纳入体系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着重筛查了CSSCI期刊上2000-2019年在人力资本投入领域的专业文章,重点收集了累积出现频率大于50次75项指标,利用史宝娟等[13]对关键产业选择的思想,统计的指标可分为四个维度教育维度、科技维度、医疗维度和居民生活维度,正面验证了郭炳南和雷冬娣的分析。人力资本驱动力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2018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其中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来自地方城市年鉴,R&D经费内部支出单位是万元,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单位是人/年,卫生技术人员统计的结果来自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从业人员占人口比重的计算方式为社会从业人员/年末常住人口*100%。
1.如何取得主成分
2.主成分方差的含义
3.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关系(载荷值的计算)
人力资本驱动力研究指标体系中一共纳入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teacher),R&D经费内部支出(RD_money),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_people),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bed_hostital),卫生技术人员(medical_staff),从业人员占人口比重(employment_rate),城镇人口占人口比重(unbanizatio_rate)七个标准化指标,原始变量、主成分的线性关系和相关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临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图2 主成分碎石图
第一主成分PC1的方差贡献率为55.54%,可以代表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第二主成分PC2的方差贡献率为37.08%,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对原始指标方差的累计贡献率高达92.62%,原始变量转化为两个主成分仅仅面临较少的信息丢失,两个主成分就可以实现降维的效果。
表2 载荷系数
在R软件中“pam”包下有基于欧几里得距离的K-means函数,在低维条件下聚类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同时,为了检验聚类分析的稳定性,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取2-3份在2016-2018年的年鉴数据,图3中,左图为K-means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在两个主成分上的随时间有微小变化,可是同一时间,相对位置却不会改变,说明了K-means方法聚类分析的稳定性,也说明在两个主成分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相对特征不变,便于接下来双重信息图的分析。
图3 主成分的K-means聚类和双重信息图
图3中,右图为双重信息图的输出,PC1(科技潜力成分)为正向成分,排序可以得出,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PC2(事业健康成分)为负向成分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转化为正向成分的话,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
科技潜力的角度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相比,天津市的科技潜力最大,河北省其次,北京市靠后,说明天津市可以通过提升科技潜力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驱动力,而从相关性的角度,增加就业对挖掘科技潜力的作用最大,因此天津市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途径可以首先从解决本身的就业问题着手。河北省提升科技水平,挖掘潜力也可以借鉴天津市解决本身的就业问题的做法,追赶北京的科技发展水平,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
从事业健康(负向指标)的角度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相比,天津市的事业健康最靠前,北京市其次但和天津很接近,河北省靠后。由原始变量的坐标方向与事业健康成分的方向对比得出:河北省可以通过提升事业健康水平来加强其自身的人力资本驱动力。从相关性的角度,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对提高事业健康水平的作用最大,因此河北省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案,可以从解决本身的城市化问题着手,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最大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的驱动力。
从科技的角度增强人力资本投入的驱动力,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就业问题正是在研究框架下与科技相关性最强的指标,因此建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9号),支持企业维持人事稳定的措施,支持天津市对返还人事稳定企事业单位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政策(约为50%)和河北省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同时对小微企业融资贷款要加快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鼓励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支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创业就业。需要发展改革委、商务、农业农村、财政金融、银行、银保监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同时大力发挥天津市和河北省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独特魅力,鼓励构建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孵化器,多部门制定落实具有创业前景且在客观上有一定的基础积累和可行性方案的创业人员可申请一定数额的创业担保贷款的政策。积极提供培训机会,为在校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再就业职工提供就业见习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类似河北省技能提升“展翅行动”增加就业可能,对于符合鼓励标准的给予基本的生活补助。
居民的医疗和生活水平决定河北省的事业健康水平,其中城镇人口占人口比重(城市化、城镇化)的拉动效果最为明显。接下来为了弥补以往人力资本投入的空缺,产生与京津一致的人力资源驱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着力推动河北省城市化和城镇化。
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河北省城市化、城镇化的缩影,也是河北省相关方面重视城镇规划和城市建设与管理、统筹发展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的过程。根据河北省政府近期颁布的《河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制定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聚集。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以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限定,不同主体功能区制定适当的人口调控方案。构筑京石邯城镇发展带、京衡城镇发展带、京唐秦城镇发展带、沿海城镇发展带、石衡沧城镇发展带的京津冀整体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河北省还需要对流动人口制定切实可用的政策措施,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城市,对暂时不能落户的居民要整体完善施行居住证制度,方便人民生活,增加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创造性的和有地方特色的土地性质转变,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和乡镇合理转移,促进人力资源转移就业。
河北省应以一个支点(雄安新区),两个城市副中心(石家庄为北京-天津-河北城市聚集区南部副中心,唐山北京-天津-河北城市聚集区东北部副中心)带动多个城市发展点,制定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在可持续、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前进不冒进,配套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天津非主体发展产业,驱动冀南、冀东并进。利用张家口、承德的历史底蕴和生态资源和秦皇岛的沿海旅游资源的优势,建成面向京津冀与东北地区,辐射北方的特色发展城市。邯郸应利用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间提升沧州、邢台和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示范作用的节点城市。
尽管对原始变量进行了Z-score标准化处理,处理的结果也是纵向的计算方式,存在消除量纲影响的合理性,但是对比京津冀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从业人员占人口比重和城镇人口占人口比重,仅有后三个指标是相对量,前四个指标都是绝对量。以河北省大京津几倍的面积,对比绝对数量是不合理的,具体以人、土地面积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等的数据标准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