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春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心血管系统也是如此。除人们熟知的高血压、冠心病外,房颤、瓣膜病、心衰等慢性心血管病也对老年人的心脏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房颤: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由心房活动丧失规律而导致的心律失常,是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迅速增加,我国75岁及以上老年人房颤患病率为2.4%,其中34.0%的患者为新发现的房颤。房颤患者可有心慌、胸闷、疲乏、头晕等不适,也可毫无症状。虽然房颤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且“存在感”不强,但它随时可能发出“致命一击”。
房颤导致心房活动不规则、血流紊乱,使心肌失去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造成心衰,又极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还可能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后果。因此,老年人若确诊为房颤,应遵医嘱规范服用抗凝药物,必要时可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心脏瓣膜病:造成心衰的重要原因
心脏瓣膜是心脏各个心腔之间的单向阀门,保证心腔内血液的有序流动。一旦这些“阀门”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老化,会导致心脏血流紊乱,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一系列症状,甚至心功能衰竭。
目前导致我国老年人心脏瓣膜病变的原因虽然仍以风湿性疾病为主,但老年性退行性瓣膜病,特别是瓣膜钙化引起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等,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心脏瓣膜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治疗相对简单:若病情进展至重度狭窄或反流,很容易造成心衰,甚至危及生命。为避免瓣膜病变带来的严重后果。老年人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慢性心力衰竭:老年人的一道“枷锁”
一项包括中国20个城市和农村1551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35~74岁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估计我国当时约有40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國高血压调查分析了2012~2015年入选的22158名居民,发现35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较2000年增加了44.0%。
慢性心力衰竭通常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和瓣膜病,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所致的心脏疾病终末阶段。不同分型的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类似,患者通常有以呼吸困难、倦怠、乏力为主的左心衰表现,或以水肿、腹胀、少尿、青紫为主的右心衰表现。慢性心衰无异于一道枷锁,极大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可以考虑心脏移植外,最重要的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