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吴瑕
奔腾不息的长江,穿高山峡谷滚滚东去,润泽万物;疾驰而过的成渝高铁穿越群山,呼啸而过,从出发到抵达,最快一个小时。同饮一江水、同享高铁新通道,川渝一体化发展势头愈加强劲。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年多来,川渝两地紧盯目标,蹄疾步稳,党政交流愈加密切、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协同持续强化、社会共识广泛凝聚,让两地天堑变通途、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对外开放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不断拓展。
大潮奔涌、千帆竞发,巴蜀大地举目满眼新、移步皆是景,协同共进、深度融合的川渝两地呼唤着“更快”、“更近”,天府之国与壮美山城正在加快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交通提速,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
9月26日,在成都火车北站和重庆北站的站前广场上,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直连成渝“双核”的第4条铁路大通道——成渝中线高铁全面启动建设。成渝中线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建成后,能让成渝两地实现50分钟通达,“好快”成为川渝人民发出的共同感慨。
交通提速,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从去年底成渝高铁提速到今年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跑出“加速度”,让“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
前不久发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在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着力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这两份既有蓝图绘制也有精准落子的发展规划,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事实上,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提出后,川渝两地交通运输部门便紧密协作,达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共识,科学规划轨道交通网、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路网、推动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不断推进的交通建设让蜀道变通途,川渝两地距离更近、沟通更畅、发展更快。
“去年7月,川渝两地围绕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强顶层设计,目前已编制完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方案》。”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安全总监罗奎盛说,川渝拥有长江、金沙江、嘉陵江等丰富水资源,是联通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水路“大动脉”。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川渝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嘉陵江复航后首艘集装箱班轮开航、水上穿梭巴士开行、“重慶—泸州—宜宾”班轮常态化运行。不断增多的航线让川渝两地港口业务愈加频繁,四川港投川南港务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欧阳说:“泸州港与重庆久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推动威远钢铁铁矿石原料项目‘散改集’,去年铁矿石在泸州港中转量达14.5万吨。”
今年,川渝合作共建的重大项目有67个,截至10月已开工65个,累计完成投资1971.8亿元。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交通“主骨架”,让两地紧密相连。
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为“双城”添活力
交通提速扩容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也从竞争走向协同,这让成都市机械制造业商会党委书记甘德宏感到无比激动:“成渝地区的制造业本就有相互学习、相互配套的传统,商会将加强与重庆制造业企业的交流,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攻关、市场共进等方面共建、共享、共赢。”
共推高质量发展,今年包括制造业项目在内的23个现代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川渝大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遂潼环氧乙烷产业合作园、遂潼天然气产业园、大竹川渝合作产业园部分子项目已建成投产。今年6月,来自川渝8个市、区的经信部门更是达成“共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共识,将强化上下游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像这样富有成效的合作,在成渝地区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都与重庆商圈市场的良性互动搭建了平台。”得益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荷花池大成市场常务副总经理罗锦胜明显感到两地的合作日益紧密,“去年,金牛区政府与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建立友好关系,我们与重庆建立了兄弟市场关系,在货品资源、商家资源上深度共享,销售额也创历史新高。”
其实,从省市到区县,一年多来,川渝推动建立各级对话合作机制,省际合作平台超过10个,签署各类合作协议超过230份。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向东300公里外,西部(重庆)科学城也已全面启动建设。
由谋篇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让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川渝两地的共同目标。
今年5月,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40个重大项目在川渝两地以视频连线方式集中开工,川渝协同创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不断汇聚的创新活力,让川渝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成渝两地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15个,启动建设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
对此,成都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隆有十分看好两地的发展潜力:“成都与重庆在科技创新上各有特点,两者进行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这是川渝两地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初衷。一年多来,从共享科技专家到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从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川渝两地围绕共筑科技创新“一座城”,打破地域限制,科技合作内涵不断深化、细化。
区域协同,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0月,川渝高竹新区建立全国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平台,打破行政边界、层级界限、空间壁垒,实现人员同管、业务同办、征管同步、服务同质、信息同享,这是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成果之一,也是四川省广安市与重庆市渝北区推进税费征管、公共服务跨省域一体化改革的显著体现。
作为川渝毗邻地区,广安市结合实际,加快“进城入圈”步伐。
6月29日,双向四车道、重庆渝北—广安邻水的南北大道二期正式通车,从川渝高竹新区至渝北城区的车程被缩短为40分钟左右。
不断拉近的距离,为川渝两地的发展积蓄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目前,川渝高竹新区已入驻企业158户,其中80%的企业来自重庆,90%的产品配套重庆,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研发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
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几十台CNC车床马力全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赶着下一批订单。“今年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至6000万元,较去年提升了40%。”四川欣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管理部經理刘世华说,企业入驻川渝高竹新区,还可以享受到四川、重庆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
最大限度让企业愿意进来、放心发展,不仅是广安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积极行动,也是川渝两地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写照。
《规划纲要》中提到,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
如今,乘着“双城”东风,区域发展浩浩荡荡: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10个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合作功能平台正加快推进。
高站位谋划、高频率互动、高效率协同,川渝各地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同时,也惠及了更多的“双圈人”。
“今年,川渝两地联合发布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六大便捷生活行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备说,围绕企业关心、群众期盼的问题,两地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不断集聚和扩散的“双圈”效应正在川渝地区加速释放,助推川渝地区实现新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