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征“打灯笼”的曾希圣

2021-12-29 00:00:00邓伟志
军嫂 2021年10期

半景画《红军长征过草地》

在反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许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拿着“二局的电报”“曾局长的电报”分析敌情,讨论作战方案。毛泽东说过:“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

二局是什么局?曾局长是谁?

二局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瑞金成立的中央军革委下设的机要局,也就是电信局。局长就是被周恩来和胡耀邦共同称赞为“我军情报破译工作创始人”的曾希圣。

1935年3月,红军主力在贵州四渡赤水之后,南下来到安底一带,准备南渡乌江。这时曾希圣和报务员忽然从蒋介石调动军队的电文中了解到,周浑元、吴奇伟2个纵队6个师正由安底西北一带往东南方向逼近红军主力,1天后很可能会与红军主力遭遇。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还有国民党3个师的部队。红军主力要保证安全渡江至少要3天时间,如果双方部队交锋,会使得红军四面受敌,必然是一场恶战。当天深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叶剑英和曾希圣等一起怀着焦急的心情研究如何摆脱险境。

曾希圣说:“我有一计,但是只能用这一次,用两次我就砸锅了。”

毛泽东说:“快说,快说!就用你一次。”

毛泽东、朱德同意后,曾希圣就电令周浑元、吴奇伟改变方向,按原定计划向新场加速前进,“以便全歼红军”。曾局长下达“命令”后,仍不放心,还要了解周浑元、吴奇伟是否执行了他的“命令”。曾希圣坐镇侦察台,从侦听中了解敌军的反应,获悉都已遵照执行,即已错开了和红军的遭遇。红军有了出口,曾希圣才如释重负,马上向毛泽东、朱德汇报。毛泽东、朱德立即命红军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渡过乌江天险。

曾希圣的命令导致蒋介石这一“围剿”红军的图谋以破产告终。身为红军局长怎么可以命令敌军“全歼红军”?敌军又怎么会乖乖地听从曾局长的命令?奥妙在于二局刻苦钻研,破译了国民党密码,包括破译蒋介石“专用密本”,熟悉蒋介石与中央军往来电文的格式、程序和规律,便假托在贵阳的蒋介石给周浑元、吴奇伟发了这个命令电文,以“全歼红军”之名,行解救红军之实。可笑的是,蒋介石和他的部下一直都蒙在鼓里。

长征中,在敌人追赶之下,红军很少有休息的机会。殊不知,二局在长征中是全军休息最少的部门。因为敌人的电报是不会根据红军的作息时间来发出的。长征途中,大家休息了,二局还得收发电报,只有放弃休息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滴水不漏。曾希圣多次在马背上打瞌睡,从马背上掉下来。

说起曾希圣的细致入微、滴水不漏,还有个富有诗意的例子值得一说。1933年,红军在登仙桥附近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两个师的“围剿”部队,令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萎靡不振。国民党名将李默庵闻后心情不安,用自己师部的电台秘密给在上海的夫人发了一首诗:“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谁能想到这样的电报当时也被二局截获,准确无误地破译出来,立即送交周恩来。周恩来看后记住了这首诗。1936年周恩来到西安处理“西安事变”时,见到了他的黄埔学生李默庵,想起他写的那首诗不错,随口就念了出来。李默庵听后大吃一惊:“那是我密电给夫人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吃一惊之余,李默庵对红军的破译工作佩服得五体投地。

人的聪明才智都不是生而有之,曾希圣这般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他没进过谍报学校,如何能胜过谍报学校的高材生?这无疑与他好学的精神分不开,他从书本上学,向党内的能人学,除此之外,他还拜过两个鲜为人知的人为师。

一是拜初中同学为师。1921年,曾希圣考取了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而与他同去赶考的同学考取了另一所管吃管穿管住的学校,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哪知开学之后才知道,那是国民党的谍报学校,不是“馅饼”,是“陷阱”。犹豫一阵之后,无可奈何,那位同学还是入学了。两位老同学在课余休息的时间经常碰头。好学好奇的曾希圣趁机向他请教。同学嘛,也就“竹筒倒豆子”讲给曾希圣听,让他懂得了情报工作的基础知识。(这段往事是长期在曾希圣手下从事机要工作的葛非老同志亲口说的——作者注)

二是拜手下俘虏为师。在第一次反“围剿”中,“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毛泽东词句)。那后头呢?后头还捉了个国民党的电报队长。曾希圣知道电报队长的性质和作用,千方百计要把他留在红军。留了1个月后,他问被俘的队长:“留在红军好不好?”

对方回答说:“我观察了1个月,深知你们红军比我们白军好,但是你们这苦我受不了。”

曾希圣说:“我顿顿给你四菜一汤,我不吃也给你四菜一汤,留下吧!”话说到这个份上,队长留下了。俘虏成了红军,和盘托出了他掌握的密码,让曾希圣如获至宝。

那之后不久,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错误指挥,红军失败,开始长征。已成为红军的那位队长,与曾希圣并肩战斗,在破译敌军情报方面立下大功。

不耻下问,上下求索,使得曾希圣成为“认识天书的人”(叶剑英对曾希圣的赞语),使得他领导的二局成为“长征路上的灯笼”。

(本文转载自2021年第5期《大江南北》,略有删节。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