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儿时是父亲口中的一段故事,百听不厌,蒙眬中感到一种神奇、一种悲壮。
长征,在学生时代,是教科书中的感动,从中领悟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
长征,在当兵后,成为了一种前进的动力,“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源泉。
2018年7月,我来到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见习讲学,看到了真正的雪山、草地,看到了两河口会议、毛尔盖会议的旧址,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听到了红军战士们的心跳。
当年,红军战士过草地,是踏着前边战友的足迹小心前行,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水中挣扎,一跋涉就是七天七夜,而且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否走得出去。没有强大的理想信念支撑,谁能坚持到最后?
在草地,你会感受到什么叫“艰苦卓绝”——关键是“卓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鸟飞不过去,兽爬不过去,而红军战士却以血肉之躯,蹚出了一条生命之路、胜利之路。
在草地,你会感受到什么叫“饥寒交迫”。我们到草地时是7月初,已要穿上羽绒服御寒,而当年的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衣不遮体。行军时无遮无掩,茅舍全无,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风餐露宿,抱团取暖……那一望无际的草地,荒无人烟,饥肠辘辘,哪里去寻觅粮食?
饥寒交迫,泥泞沼泽,严重缺氧,把生命逼到了极限。而正是在极限上,显示了红军战士的顽强。周恩来在过草地前得了肝脓肿,高烧不退,杨立三、陈赓硬是用担架把他抬出了草地。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没有忘记这段艰难的历程,没有忘记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他提议将红军长征路过的草原地区,命名为“红原县”。
站在凄风萧瑟的草地上,我想起了父亲给我讲过的“张豁嘴”的故事。他是我父亲在红军队伍中最好的伙伴。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张,因为生性爱咧着嘴笑,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张豁嘴”。
过草地时,“张豁嘴”饥寒交迫,实在挺不住了,倒在了草地上。临终前,他把我父亲叫到身边说:“罗青长,我实在不行了,你们去把红旗插遍全中国吧!”这句话,激励鞭策了我父亲一辈子。
站在真实的草地上时,我眼前浮现出了这位“红小鬼”的形象。当时,他只有十五六岁呀。现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可能还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而他竟受如此磨难,竟有如此胸怀!
站在茫茫草地上,耳边响起了《长征组歌》那悲壮激昂的歌声,“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我把藏族同胞送给我的哈达,庄严地敬献给了红军烈士纪念碑,默默地举起右手向着长眠在草地里的红军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原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
编辑/牛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