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前辈不容易,照片拍得好……”2021年9月18日,江苏常州举行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活动,一幅合成的巨幅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张名为《镜头中的抗战老兵》合成照片,长5米、宽1.2米,拍摄时间为2006年至2021年。照片中,146位饱经沧桑的面孔正对着镜头,战争的创伤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积极乐观:插着氧气管却仍面带笑容,手部严重变形也坚持着敬军礼……其中,年龄最大的刘森尧出生于1910年,年龄最小的侯宗泽出生于1929年。
照片的摄影者谢才保已经75岁。他1946年6月出生在江苏常州金坛一个村庄。1965年参军入伍,1969年退伍返乡进入一家照相馆工作。2005年退休后,谢才保开了一家“谢开照相馆”。十几年来,谢才保的退休工资从每月的1000多元涨到目前的3000多元,他寻访、拍摄抗战老兵,得到了老伴和儿女在经济上、精神上的全力支持。
2006年10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谢才保去给抗战老兵拍照,其中一位是他朋友的父亲,身体很硬朗。这位新四军老战士拿出珍藏多年的军功章,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当说到自己负伤后继续作战时,老人眼中的光芒让谢才保情不自禁端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可3个月后去送洗印出来的照片时,这位老战士已溘然而去,这让谢才保非常愧疚。于是,他萌发了用镜头记录抗战老兵的想法。当时他计划,到2015年拍摄100位抗战老兵,以一张合成作品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些年近百岁的共和国功臣的晚年影像,教育下一代人不忘革命先辈、奋勇砥砺前行。”
谢才保买来地图,决定按图行进、由近及远记录老兵故事、拍摄老兵照片。然而,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寻访老兵的过程异常艰苦,有时只知道老兵住在哪个村庄,连名字都不清楚,需要到村里挨门逐户地打听……
几年下来,谢才保的足迹踏及江苏、安徽、山东、北京等地,进农村、走社区、跑医院。有时为了节省开支,他步行一天,晚上就近在小镇上找个浴室过夜。长年带着沉重的单反相机及配件行走,颈椎病、关节炎一直困扰着谢才保。因为患有前列腺疾病,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他渴了就寻找毛草根、小芦竹笋润润口舌解渴。有时途中饿了,他就啃方便面充饥……因多年饮食无规律,谢才保全身关节肿大,还于2014年9月切除了胆囊。为了全身心寻访抗战老兵,病愈后,2014年12月,他忍痛转让了自己经营了近十年的照相馆。
不少老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愿回到原籍务农,有不少人因为伤残,晚年生活十分困窘,但他们始终怀抱一个执着的信念,对党忠诚,无怨无悔。听说要照相,老兵们会用颤巍巍的双手捧出珍藏多年的军功章佩戴上,脸上刚毅的神情令人肃然起敬。
“与经济资助相比,老兵们更需要心灵的慰藉。他们不怕贫困,不怕牺牲,却怕历史被遗忘。和他们相比,自己吃点苦算得了什么?”谢才保说。
到2015年6月,谢才保只完成了对68位抗战老兵的寻访、拍摄。他本想等拍摄到100位老兵再进一步行动,可想到那些老兵的期待眼神,又夜不能寐。当年9月,谢才保着手将已拍摄好的68位抗战老兵的照片组合在一起,先对每一名老兵的个人照片进行处理,再按照拍摄的先后顺序合成一张大照片——端详着手中的作品,谢才保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将此幅照片又冲洗放大到24寸等不同尺寸,除了北京、合肥两地外,他都逐一上门为老兵赠送照片。老兵们接过谢才保赠送的照片如获至宝,并将照片用镜框装裱好,悬挂在客厅或卧室。
寻拍抗战老兵十余年,至今已有100多名老兵陆续离世。为了加快寻拍的速度,谢才保邀请自己的徒弟、志愿者摄影师加入到拍摄的行列中。
2018年9月,谢才保带领“常州市抗战老兵爱国教育团队”一行,应邀接受了山东电视台的采访。在节目现场,1944年参加新四军的老兵夏锡生讲述了他自己3次中弹的故事——
在一次伏击日伪军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嘴巴进入,从右耳根飞出,但他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1947年9月,参加解放战争时,他被敌人飞机扔下的航弹削掉了半张后脑皮。养好伤后他再上战场,又被一颗子弹擦过头皮,帽子被打飞了,头皮又被削开,还好没有伤到头骨。伤好后他再次申请上战场,结果被团长拦下,说他已“死过”3次了,安排他去医院学医……
谢才保为抗战老兵拍照片时,还为他们拍摄视频资料。只要遇到好的素材,他就全部整理出来连同照片赠送给中共苏皖区一大会址、金坛展览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他还将采访的抗战老兵口述视频资料编辑成课件,带着合成照片到社区、学校等地进行义务宣讲。
健在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记录他们需要和时间赛跑。
谢才保坚持寻找、拍摄,自费为老兵们冲洗照片、制作影像光盘,他打算干到自己走不动为止。“想给社会留下真实、生动的图片,视频影像资料和文字史料,也让老兵们在有生之年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尊重。”谢才保说,“一次寻找就是一次精神洗礼,一次拍摄就是一次心灵净化。在拍摄老兵,听他们讲抗战故事时,老兵精神感染着我,鼓舞着我,让我坚持下去。”
2021年6月20日,谢才保完成了有146位抗战老兵的合成照片,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在常州市金坛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和金坛金河社区等各个单位的鼎力支持下,谢才保还自费8万元,举办抗战老兵摄影作品展,在金坛名仕家园公共长廊,创建了以抗战老兵群像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长廊”……旨在让参观者不忘初心、勿忘国耻,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谢才保的故事被《解放军报》、江苏电视台等军地媒体报道后,慕名到长廊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拍摄抗战老兵是我的使命。”谢才保继续沿着地图上标好的路线“奔跑”,“我要争取在2021年底完成对第150位抗战老兵的拍摄。”
(作者为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残阳如血,人生如歌。老兵已老,战魂永存。每一个抗战老兵都是一本书,他们在血雨腥风中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催人奋进。退伍老兵谢才保退伍不褪色,多年来热心公益,尤其是他拍摄抗战老兵、讲述抗战故事的事迹令人敬佩。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谢才保用影像资料记录抗战老兵,有助于后人更加了解历史、珍爱和平。作为金坛区老科协会员,他老有所为,是我们的骄傲。
时不待我,奋勇向前。这是老兵谢才保战斗的姿态!
——常州市金坛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