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铁锹,自战火中来

2021-12-29 00:00:00赵桂艳
军嫂 2021年10期

电影《长津湖》在2021年国庆档上映,我带着90岁高龄的父亲共同观看。

看完电影后,父亲又向我讲起了家中的那把小铁锹。

父亲1931年出生于山东禹城,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在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担任调度科科长。

1950年秋,父亲受组织委派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他跟战友们奔赴朝鲜战场,后被分配在朝鲜熙川铁路运输司令部,负责铁路运输军火物资等任务。

战场上,父亲时刻都在经受生死考验。1952年11月的一天,敌人的轰炸机投下数枚燃烧弹。一块被炸飞的石头正好砸在父亲身上,造成他左臂骨折。

1953年5月,因潜伏的美军特务发出信号,一趟满载军需的列车其中一节不幸中弹起火。战士们冒着空袭的危险,果断摘掉了着火的车厢。可因火势太大,引起车厢内汽油桶爆炸,许多志愿军战士受伤。父亲也没能幸免,被埋在了土石之下。

不久,我家接到了牺牲通知书,上面写着父亲为抢救军列牺牲的经过。当时我5岁,一些事情虽还不是太懂,但看着母亲悲痛欲绝的样子,我也十分难过。

事隔一个多月后,一天中午,家门口来了两个穿着志愿军军服的人。我开门一看,其中一个竟然是父亲。天哪!这是怎么回事?我和母亲惊喜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进屋后,向我们讲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那次军列起火爆炸后,父亲的确被埋在土石下。住在附近的朝鲜老百姓闻讯赶到现场,把伤员一个个从废墟里救出。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妈妮,用父亲露在坑外的小铁锹,一锹一锹将他挖了出来。当时,父亲伤势很重,奄奄一息。阿妈妮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父亲才苏醒过来。阿妈妮用尽全身力气把父亲一步一步背回家,一口水、一口粥地照顾了半个多月。由于阿妈妮的及时救护,父亲捡回了一条命。父亲伤好后,带着阿妈妮归还的小铁锹回到了部队。部队这才得知父亲没有牺牲。

父亲自豪地说:“我被记三等功1次。我们的运输线是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父亲这次是从朝鲜战场归国休息,经领导同意,特别将小铁锹带回来作为纪念。

在之后的岁月里,父亲常常取出小铁锹端详、抚摸……我读小学时,每逢学校有劳动课,或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都会自豪地背上那把小铁锹,引来同学们无数羡慕的目光……

如今,父亲已到耄耋之年,他常饱含深情地对我们说:这把小铁锹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曾跟随我在朝鲜战场上掩埋过战友的遗体、帮助朝鲜百姓挖过稻田埂、为阿妈妮种过蔬菜、修缮过被炸毁的房屋……它不仅是我的“救命锹”,还见证着中朝人民的友谊。

历经半个多世纪后,这把63厘米长的小铁锹,锹头上虽然略显锈迹,但仍锋芒不减,带着沧桑、透出威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某保险公司)

编辑/贡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