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所,指警戒分队或哨兵执行任务的固定处所。哨所通常驻扎或设立在边境前沿或其他需要警戒的敏感地区,其中边防哨所主要负责边防的防卫、防务,保证国家安全、领土不受侵害,并承担防止和打击非法出入境等任务。
本期《关注》讲述了东极哨所、河尾滩哨所、昆木加哨所、神仙湾哨所等哨所的故事,此外还有很多特色哨所。希望以下“盘点”,能让读者对哨所的艰苦环境有更多了解,也向边防军人、守哨官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北极哨所组建于1969年6月,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是我国最北端的哨所。
伊木河哨位于祖国“雄鸡”版图“鸡冠”顶端,地势偏远,气候恶劣,最低气温达-57℃,冬季大雪封山,一年中有近半时间与世隔绝。
三角山哨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属高原地区。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主席曾到“三角山哨所”慰问戍边官兵,并现场听取战士们讲述哨所门前由烈士妻子种下“相思树”的故事,嘱咐他们“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守好边”。2015年2月16日,习主席又回信勉励官兵“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
“拉则拉”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山口”。拉则拉哨所位于西藏山南海拔4088米的雪山之巅,建在悬崖峭壁之上。
“詹娘舍”藏语意为“雪山孤岛”。詹娘舍哨所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4620米。哨所四周皆为85°坡度的悬崖峭壁,在半空中用钢筋水泥撑起的高脚屋中,只有一间10平方米的宿舍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储藏室兼厨房,周围是一圈起保护作用的铁栅栏。哨所风大,官兵站岗需要腰拴背包绳,防止被狂风卷下山崖。
“卓拉”藏语意为“乱石堆放的地方”。卓拉哨所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位于西藏海拔4687米的陡峭山壁,长年风雪不断,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三分之一。该哨所矗立云雾间,也被当地军民称为“挂在天上的哨所”。
“乃堆拉”藏语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乃堆拉哨所组建于1965年,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侧,海拔4400米。这里风雪雷雾四季不断,每年平均有4个月大雪封山,有时达半年以上,大雾笼罩长达200多天。
支普齐哨所组建于2013年,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距首都北京7200公里,成为全军距北京最远的哨所。
阿拉山口哨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拉山口气候极为干旱,属于温带荒漠类型。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夏季最高气温48℃,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阿拉山口又是有名的大风通道,仅8级以上的大风,年平均多达180天。
红其拉甫哨所组建于1949年,在祖国版图最西端,位于新疆辖内5100多米的高原,高寒缺氧,空气稀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斯姆哈纳边防哨所组建于1962年,位于新疆帕米尔雪域高原,是中国最晚告别阳光的地方。这里高寒缺氧,饮用水稀缺,大风冰雹随时袭扰。
华阳礁哨所组建于1988年,哨所所在的华阳礁位于尹庆群礁的东端,距离祖国大陆1000多公里,是中国驻守的最南端的南沙岛礁,对永暑礁起前哨式拱卫作用。
昌马河哨所组建于1959年,位于甘肃玉门关外祁连山深处,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平均每天刮风10多个小时。武警甘肃总队执勤支队六中队官兵长年在这里守护着昌马河水库的安全。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