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仲夏,为粉碎国民党消灭我中原军区的阴谋,以皮定均为旅长的中原军区第一纵第一旅(简称“皮旅”)临危受命,以一旅之力顽强阻击敌人三天三夜,在掩护主力部队突破平汉线后,又反向而驰向东路突围,继续完成吸引、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面对数十万敌人的重重封锁,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置之死地而后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皮旅”从此一战成名,这支英雄的部队,也因此被毛泽东主席记住。1955年授衔时,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晋中”,皮定均成为当时破格进阶的二位中将中的一位,“六字批示”也被广为流传。
70多年过去了,“皮旅”中原突围所创奇迹仍被传颂,鲜为人知的是,“皮旅”中一些女性的故事也令人敬仰。
“突围时我怀孕9个多月,挺着个大肚子,天天跟随部队行军。过潢麻公路时,我跟着部队跑步通过,肚子疼得受不了,就用一块土布紧紧地绑在肚子上止疼。翻越大牛山时,我手抓着荆条往上爬,下山时,我就和别的女同志手拉手坐在坡上往下滑。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决不能掉队!”这是女战士何济华的回忆,也是当时“皮旅”所有怀孕女战士行军时的真实写照。
“突围时,我已经怀孕6个多月了,我先是骑着一匹白马,但是山路崎岖颠簸,挺着肚子骑在马上颠得实在难受,就下马自己走。因为生在旧社会从小缠足,我的脚很小,除了大脚趾外其余脚趾都窝在脚掌里,别人走路用脚掌,我走路只能靠大脚趾和脚后跟用力,时间长了窝在脚掌里的四个脚趾都磨出了血泡,脚踝肿得像个馒头。实在走不动了,我就拽着马尾巴,让马拖着自己前行。”
这段话是女战士柴桂欣在回忆录里写到的。她的丈夫是“皮旅”的电台台长,长征时曾给周恩来和邓颖超作过警卫员。他们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经皮定均介绍相识并结合的。中原突围时,柴桂欣已怀孕,依然坚持跟随部队一起突围。胜利突围到苏北两个月后,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顾苏生”。
女战士薛留柱突围时也怀孕在身,在部队过磨子潭时,为了不给战友添麻烦,不拖部队后腿,他们夫妇忍痛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范中原”留给了磨子潭边的一个船工代为抚养。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这个孩子先后被转移了两个县8户人家,直到28年后才被找到。
过津浦铁路时,皮定均看到一个女战士趴在地上不动。他上前探问,这个女战士回答:“首长放心,我就是爬也一定爬过铁路,爬到解放区!”后来他听说,这个女战士真的是爬过铁路的,她的双脚已不能走过路基和护路沟了……就是这样一群女兵,她们和男同志一样,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千里奔袭,硬是从数倍于己的敌人设下的包围圈中成功突围。
中原突围时,“皮旅”临危受命,承担了吸引敌人主力,掩护大部队突围的重任,全旅上下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曹海涛当时年仅一岁,他的母亲为了给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留条活路,临走时把他装进竹篓放在了老乡家的门口。但是,当她跟随部队跑出一里多远后,依然能听到孩子的哭声。“要死,也要一家人死在一起。”她又跑了回去,把号啕大哭的孩子背在背上,一起踏上突围的风雨历程。就这样,曹海涛成了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兵”。
当时“皮旅”为了迷惑敌人,全军7000多人,在向西突围数十公里后,突然折返回南,在离原阻击地点仅6公里的刘家冲,潜伏了一天一夜。为了避免暴露,皮旅人屏息凝气,马都被套上了笼头。后来据老战士回忆,突围中有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孩子的哭声惊动敌人,用毛巾紧紧捂住了孩子的嘴,等敌人走远后,松开毛巾时,发现孩子的脸都憋成了乌紫色。这个孩子据推测应是曹海涛。
除了曹海涛,青碧涛也有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她的母亲何济华随着丈夫青雄虎一起突围时,已近临盆。当部队突围到青风岭时,有敌人重兵把守,后面又有敌人的追兵。偏在这时,何济华眼看羊水破裂,只好把路边一个四面透风的草棚当产房,在地上铺条被子当产床。20分钟后,孩子呱呱坠地。旅部派来的医生剪断了脐带,简单地把孩子包扎了一下,何济华就带着孩子随着部队冲向青风岭。
与此同时,担任侧面主攻任务的二团,凭借一根根绑腿扎成的绳索,从山后的悬崖攀上山顶,居高临下向山腰上战壕里阻击的敌人开火,正面的部队也趁势发起攻击。震耳的枪炮声是青碧涛来到世界上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很长一段时间里,青碧涛只有在枪炮声中才能入眠,一旦枪炮声停止,反而哇哇大哭。因为生在突围途中,青碧涛小名叫“突突”。
1969年“九大”期间,毛主席在接见皮定均时盛赞说,“皮旅”是一支有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部队,并说干革命就要有“像你们中原突围那样冲锋陷阵的拼命精神”。这也恰恰是时隔70多年后,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历史的时代意义!
(本文原载于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丛书《铁流》第37集。作者退休前为中国银行洛阳分行副科级稽核员)
编辑/陈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