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婚恋是特殊的。分别时企盼相聚,苦涩的相思中带着丝丝甜蜜。
距离让爱情保持着新鲜和神秘。两地分居的日子里,情感是奔涌而带有含蓄的。文中男女主人公那厚厚的一沓书信,见证了他们曾经的思念与美好。
人生并不总如初见,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有的婚姻,考验恰恰来自结束分居后,进入朝夕共处的日子。对丈夫来说,转业到地方,意味着告别以往在部队时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方式,面对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妻子来说,已适应了自己一个人的节奏,突然回归二人模式,反而“不知所措”。随着日常琐碎的柴米油盐,彼此之间会产生一种感官上的“审美疲劳症”,才发现对伴侣的认识是想象大于实际。这时,就需要彼此重新寻找定位,重新磨合相处。
结束长期两地分居,重聚后如何相处?我给出两条建议:
一是正确认识家庭和情感的变化规律,提前掌握一些婚姻幸福的心理学知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问题,当我们能够认识并直面它时,便有了改变和解决的可能。婚姻有其“生命规律”,在不同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同,多一点认识,就会多一些稳定,多一些方法。
二是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承认、接纳和包容彼此的不同。我们因相同而相爱,因相异而互补。夫妻双方在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长,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恋爱时,可能会忽略差异和缺点,但婚姻渐渐走向平淡后,两人才真正呈现出真实的面目,爱情中亲情的成分也逐渐增多。处理没有血缘的亲情是需要更多智慧的,夫妻双方应努力在彼此关爱、相互成全中共同成长。
恋爱在于“谈”,婚姻和谐也离不开“谈”。这里的“谈”指的是沟通。夫妻之间一般有五种沟通模式:讨好、指责、讲道理、漠视、心平气和交流。前四种都是因为背后有未被满足的需求而导致的。沟通不仅是心平气和交流,而且也要不断思考——尽可能发现伴侣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一旦这部分情绪被关照到,夫妻双方都能感受到来自伴侣的爱和接纳,而不是抓住具体的问题或吵架时说过的某句话反复咀嚼。毕竟,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没有一开始就完全和谐的两个人,只有不断磨合、共同成长,建设出幸福婚姻。愿有缘成为夫妻的人都有求同存异的胸怀,在相互成全中建设出和谐美满的家庭!
(作者为本社特聘心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博士,现服役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职称)
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