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东南25公里的茅山三茅峰西侧,有一个山岗叫柳流山,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了纪念年轻的共产党员、新四军女战士柳流而命名的。
这位年仅22岁的女烈士,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柳流,原名刘冠芳,1918年出生于上海吴淞镇,自幼跟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柳流聪明伶俐,喜欢读书。由于家境贫寒,读完小学后,便只能断断续续地上补习学校。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柳流母女辗转到相对安全的表兄家寄居。时年19岁的柳流,积极参加上海进步人士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并参加新文学研究会,到伤兵医院教授新文学。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她进入由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后为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学习,很快成为学生会的领导骨干,1938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为了使同学们能够阅读进步书刊,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筹办“星星图书馆”,柳流到图书馆帮助工作。同年秋,“星星图书馆”更名为“星星书报流通社”,柳流担任该社负责人。后来讲习所创办《学习》半月刊,柳流又兼任会计和发行人。由于办刊经费困难,她四处奔走募资,保证了按期出刊。
1939年冬,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利用话剧演出筹集办学基金,公演的《母亲》《求婚》《张冠李戴》等剧目中,都有柳流扮演的角色。她在《母亲》中扮演的一位不甘受沙皇、资本家剥削而奋力抗争的母亲雪子,这一女性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真正的妇女解放,只有在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里才能实现……”演出后,她在《学习》半月刊上发表体会文章说。
1940年春,上海租界工部局突然传讯柳流等人员,警告《学习》半月刊不准刊登抗日和“左”倾文章。经组织决定,柳流等被派往茅山抗日根据地做民运工作。
到茅山后,柳流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到战地服务团,随句容民运工作队到蔡门一带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群众对敌抗争工作。蔡门地处敌我边缘,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摩擦,工作进行十分困难,她积极依靠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时值春荒,群众缺粮断炊,为了解决贫苦农民的燃眉之急,柳流和工作队组织农抗会、妇抗会,发动农民向地主借粮度荒。地主王长荣为人狡诈,假意应付“请稍候”,暗地里却跑到区公所诬告,说“村里有坏人抢粮”。柳流配合区公所调查,坚决为群众撑腰。区公所见民意难违,教育王长荣借出稻谷4000斤,由农抗会分给断炊农民。初战告捷,柳流非常高兴。
“你们得斗争”,柳流常用《母亲》一剧中的台词,鼓舞群众将减租减息运动坚持到底。
在茅山,柳流经常戴着斗笠、穿着草鞋,走街串巷,帮助老百姓扫地、做饭、缝补衣服,教妇女儿童识字、唱歌,用话剧表演、街头演讲等方式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她还帮助组织抗日游击队,派人潜入敌人据点,搜集情报,破坏敌人交通线,开展抗日斗争。
1940年春,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失败后,国民党顽固派将摩擦点从华北转向华中,大江南北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1940年9月27日,柳流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为诱使柳流变节投降,时任镇江专署专员钟钟山大摆筵席,不断鼓舌:只要说出共产党地方干部名单,就可以释放,并许以美好前程。但是柳流毫不动摇,她坐在桌边不举筷、不发言,旁若无人。钟钟山亲自敬酒,柳流也视而不见,敌人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
软的不行,敌人就动用酷刑。柳流被灌辣椒水、针刺手指,但她始终坚守革命气节,宁死不屈。
9月28日,恼羞成怒的钟钟山将柳流绑在厅堂的柱子上,用手枪顶着她的脑门,再一次逼迫她交出干部名单,威胁她脱离共产党,脱离新四军。柳流断然拒绝,斩钉截铁地说:“你们想要我背叛革命,那是妄想,我要是为了升官发财,就不来抗日了!”9月29日凌晨,柳流被秘密杀害于茅山冷水涧金鸡垄,年仅22岁。
柳流牺牲后,当地群众称颂她:柳流本名冠芳,确为群芳之冠,巾帼之英雄也。
新中国成立后,句容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年参与埋葬柳流的当地群众指引,找到了烈士的掩埋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983年,句容县人民政府为柳流烈士重建墓碑,并将墓后的山岗命名为“柳流山”。每年的清明节、柳流殉难日、烈士纪念日,附近群众和当地青少年都会自发地来到柳流山,祭奠这位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的年轻共产党员。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无数像柳流一样的革命先烈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不惧生死,以身许党,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忠诚,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单位: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图片由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提供)
编辑/朱德华(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