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族有很深的军旅情结。我的爷爷、伯父、三个哥哥和我都曾从军,我的三个侄子一个是退役军人,另两个是现役军人。
我的爷爷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乡位于江苏省丰县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机在中国进行扩张,向北洋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我爷爷怀揣报国之志参军到了福建。不久,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军阀割据,爷爷看到局势混乱,于是解甲归田。
奶奶是鲁西南(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出生在20世纪初,是当地大户人家的女儿。爷爷与奶奶家的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两家条件相差较大,奶奶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但当奶奶了解到爷爷有过从军的经历后,没有遵从“父母之命”,而是按自己的意愿与爷爷组建了家庭,生下了我的伯父和父亲。
伯父和父亲童年的时候都曾在外公家读过私塾,伯父饱读诗书,立志报国。1940年,已是私塾先生的伯父投笔从戎,投身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却将枪口转向共产党。1945年11月,伯父在江苏省华山县(今江苏省丰县华山镇)境内参加一次秘密党组织会议,结果遭到叛徒告密。在突围战斗中,伯父为了掩护延安来的特派员撤退,自己失去了突围的最佳时机,最终被捕。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伯父宁死不屈。敌人见来硬的不行,便许以高官厚禄,遭到伯父严词拒绝。敌人无计可施便将伯父秘密杀害。伯父牺牲时年仅24岁。父亲回忆说,得知伯父牺牲的噩耗,一家人感觉天塌下来似的,沉默了很久后,奶奶只说了两个字“值得”。
1984年,有一次父亲和我看露天电影,当看到解放军英勇作战的片段时,父亲联想到他牺牲的哥哥以及两个尚在部队服役的儿子,不禁掩面而泣,直至泣不成声,抱着一棵大树缓缓蹲了下来。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我的三哥和四哥在部队写下血书,要求去前线参战。年幼的我不理解父亲的心境,便问他为什么难过,父亲哽咽着说:“有国才有家,和平来之不易啊!你伯父牺牲后,你爷爷、奶奶经常偷偷抹泪,我也非常难受……”父亲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大,当时将拳头攥得紧紧的,暗暗发誓长大后也要参军,保卫祖国和人民。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到了高考,原本成绩不错的我,毅然决定放弃高考去参军。家族中因此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家族中军人已经较多,大家想让我考大学。但我的态度很坚决。争执不下时,耄耋之年的奶奶站在了我的一边,支持我参军。最终,我如愿以偿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
我入伍至今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了,可回忆起刚穿上军装时的喜悦之情,依然历历在目。记得我兴高采烈地从人武部领回崭新的军装,便迫不及待地从头到脚把自己“武装”起来,兴奋地对着镜子照前照后,还对着镜子练了练敬礼。在家中孤芳自赏了无数遍还不满足,又特意走出家门,神气十足地享受街坊四邻的羡慕眼光。
在部队里,我勤学苦练,掌握了军事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军事技能,后来又考取军校。在军校期间,我参加了1992年夏天的抗洪抢险,由于表现突出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并被评为年度优秀学员。毕业后在基层连队工作,由于成绩突出又荣立了三等功,还连续三年被部队评为读书成才标兵。
兄弟6人中,我是老小,其中有4人相继参军。受我们兄弟的影响,我的3个侄子也相继参军。截至目前,还有两个侄子在部队服役,一个是陆军中校,荣立三等功3次;另一个是空军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我们经常在电话里交流,他们有时也向我“取经”,我经常鼓励他们继续在部队服役。我儿子现在是一名大学四年级学生,他也决定毕业后报名参军。如果能如愿,我们一家四代就有10人先后参军——这将是家族最荣耀的事。
保家卫国牢记使命,教书育人续传家风。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奶奶让中学毕业的父亲报考了山东省单县师范学校。在他们看来,和平年代教书育人和参军一样,都是报效国家,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国家才不会落后。父亲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40多年,桃李满天下。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的二哥和五哥相继成为人民教师,共同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1999年我转业后,被安排在某市直机关工作。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又荣立了1次三等功,多次年终考评被评定为优秀。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笔耕不辍,记录着社会、家庭的点滴变化以及时代的飞速变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家四代人的从军故事,丰富了我对家国大义的理解,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参军报国是我家四代人不变的情怀、追求和向往,也是一种良好的家风传承。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编辑/陈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