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小屋

2021-12-29 00:00:00徐天宇
军嫂 2021年3期

张小秋是个热心肠,2003年随军后,家属院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总会主动帮一把。她还有一个爱好——收集废旧物品。因部队家属院人员流动性较大,搬进搬出时,经常会看到丢弃的物品。张小秋觉得有些物品扔了可惜,就经常把一些丢弃物分类整理,放在院子内一个闲置的旧车库里,慢慢地,这些物品开始发挥作用……

爱心帐篷

张小秋,1974年9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原驻辽宁某部军官的妻子,驻地市“军嫂爱心小屋”创建人和负责人。

关于张小秋建立“军嫂爱心小屋”的事情,还得从2009年说起。

2009年3月初的一天上午,张小秋接到了军嫂杨辉的电话。杨辉是驻地小学三年级的老师,她所在的学校里有两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在寒冷天气中还穿着单衣上学。杨辉想让张小秋看看收集的旧物中,有没有适合8岁孩子穿的羽绒服,或是应季的换洗衣服。张小秋一听,急忙把女儿的衣服整理了几件,又找另一位相熟的军嫂要了合适的衣物,并购置了书包和学习用品,赶到学校送到了孩子手中。

“阿姨,你还能来么?”

“能,一定能!”

回来后,两个孩子期盼的话语不时在张小秋耳边响起。随后,张小秋联系了4个关系要好的军嫂,大家决定以“真诚服务官兵,帮扶贫困战士、扶助贫困学生家庭和孤寡老人”为目的,共同成立“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后来归属海城市志愿服务协会,张小秋兼任该会副会长)。这之后,“军嫂爱心小屋·绿丝带爱心传递”项目也正式启动。

那个闲置的旧车库,成为张小秋等几位军嫂搭起的爱心“帐篷”,第一个爱心传递项目就是定向资助这两个贫困学生。

在军嫂杨辉的牵线下,“军嫂爱心小屋”又陆续扶助驻地4所小学的贫困学生,并在当地4个乡镇乃至辽宁省外一些地方,帮扶一些孤寡老人。

不管是给孩子们买文具,还是给孤寡老人送慰问品,每次爱心活动都需要资金做保障。于是,军嫂们便利用业余时间捡饮料瓶、废纸壳,卖了换钱。秋天的时候,大家还会到小区里或是马路边去捡桃核、杏核卖。她们将旧布料集中起来,做成柔软、吸汗的鞋垫。和部队共建活动的过程中,官兵发现军嫂们送来的鞋垫特别舒适,主动提出购买鞋垫,表达对“军嫂爱心小屋”发展的支持。一双鞋垫2元,质优价廉,吸汗性强,十分畅销。

有了收入就得有人负责记账、公布开支,让每一笔支出公开透明,都用到实处。于是,军嫂赵君、宋林负责财务收支工作。

爱心公益活动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为帮助解决物资储存场所的难题,部队于2014年初帮助她们从家属院外找到一处闲置房,用于开展公益活动。大家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活动场所,很快将营房进行了储藏室、消毒室、加工室、清洗间等功能区域划分。

小屋东侧是一间库房,也是一个小型服装加工车间。在这里,军嫂们各显神通,变身为设计师、裁缝、绣花女工、缝纫女工,将爱心人士捐赠的布匹余料和破旧衣服进行加工,变成了精美的坐垫、鞋垫、布兜等。当地的无偿献血车上、火车站的候车厅里,都有她们亲手制作的坐垫。不时有爱心人士来到“军嫂爱心小屋”捐赠洗衣机、缝纫机等。当地邮政分公司还给“军嫂爱心小屋”特批了成本价的邮费优惠。

真情传递

2014年9月30日晚,辽宁省昌图县某村村民叶静在辽宁电视台“新北方微社区”节目里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叶静所在的乡村十分偏僻,全家老小共5口人,丈夫的工资收入是家庭唯一经济来源。叶静母亲患有抑郁症,8岁的弟弟因一次意外导致失明,原本有劳动能力的父亲因事故受伤,在家养病……天气渐冷,家里急需一些秋冬的鞋子和衣服,希望有爱心人士给予帮助。

得知此事后,张小秋第一时间打电话核实情况,随后便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一条消息:“爱心小屋急需8岁男孩秋季、冬季鞋子6双,女鞋37码、38码秋季、冬季平底鞋各3双,男鞋38码、39码秋季、冬季各3双,请尽快与我联系。谢谢!”

看到消息后,圈内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军嫂们也开始翻找合适的衣物,一时间爱心齐聚小屋。整理、消毒、打包……“军嫂爱心小屋”的几位志愿者忙碌了4天后,将两个装满“爱心”的大包裹通过邮局寄给叶静。

2015年,叶静父亲身体好转外出务工,叶静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好转,她主动提出加入“军嫂爱心小屋”,并决定在自己的家乡建立爱心小屋分站。

2020年3月,“军嫂爱心小屋”志愿者到辽宁省海城市某村走访慰问

“军嫂爱心小屋”从此多点开花:军嫂王桂兰回到吉林省临江市建立分站,军医李琢玉的母亲在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建立了分站,军嫂刘佳佳回到辽宁铁岭后建起了分站……截至2021年3月4日,军嫂陈晓彤在辽宁省海城市英落镇建立“军嫂爱心小屋”,这已是第45个分站。

每一个分站建立之前,张小秋都会全方位考察,重点是考察分站负责人的人品,做事的责任心。有了分站,可以更好地对接帮助困难群体,对于分站上报的帮扶对象,张小秋会和团队的其他成员一起核实、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方案。每年,“军嫂爱心小屋”也会对分站负责对接的帮扶对象进行回访,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始有终。

步履向前

这些年,张小秋除了照顾孩子、孝敬老人外,没有再上班,心思扑在公益事业上。2015年,张小秋的爱人沈直劼自主择业后,也加入了“军嫂爱心小屋”团队。“那些年,她是家里的贤内助和顶梁柱,从今往后,我和女儿就是她的左膀右臂,是她忠诚的战友。”如今,“军嫂爱心小屋”的每一次爱心活动都有沈直劼的身影,他成了团队里的司机、搬运工、队员,成了张小秋手下的“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小秋全家总动员,积极参与到抗疫行动中。除了捐款捐物外,她和丈夫还义务为所住社区的垃圾箱进行消毒,组织“小屋”成员将防疫物资送到防控一线的22个单位,为社区工作人员送饭,为高龄孤寡老人买新鲜的蔬菜、送消毒用品和口罩,为资助的学生捐赠生活费……

“军嫂爱心小屋”开展的爱心活动并非简单的直接捐赠,更是一种情感链接。张小秋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一位受助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张小秋都很清楚:“这个女孩子已经毕业找工作了,每年节假日都会给我们发祝福短信;这位老人收到我们亲手缝制的小垫后,从内蒙古给我们邮寄来他写的书法作品……”

让张小秋难过的是,他们曾经帮助过的一些老人已经离世。一次,张小秋到部队附近的社区走访,了解到仇景山夫妇的故事。两位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大连某部军官,小儿子是某学校的老师。不幸的是,两个儿子都因病去世。

此后,张小秋经常给他们打电话,陪他们说说话。2020年仇大爷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便请了护工照顾。护工有事时,张小秋便会带着志愿者去帮忙。2021年春节过后,仇景山老人去世,老人在弥留之际,志愿者们一直在他身边陪护……

“军嫂爱心小屋”的公益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驻地县、市两级妇联捐赠图书、洗衣机和书柜等,支持她们开展图书捐赠、关注自闭症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

“军嫂爱心小屋”的公益事业越做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捐衣捐物,逐步发展成为“绿丝带爱心传递”系列公益项目,包括闲置物品募集、定点捐赠和发放爱心物资等。从2009年至今,“军嫂爱心小屋”的爱心传递已经辐射云南、广西等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45个爱心投送站,历年来为社会捐赠物资及资金合计价值170多万元。据粗略统计,“军嫂爱心小屋”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累计达8万多个小时,受助对象达1万余人。团队帮扶的27名贫困小学生中,已有7人升入初中,4人升入高中,1人考入大学并在北京就业;受助对象中有500余人加入了“军嫂爱心小屋”公益项目,从受益者变成公益活动的传递者、推广者。

“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及其公益项目,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服务团队”、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张小秋先后获评“辽宁好人”“中国好人”、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者等。2020年底,全国妇联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和“最美家庭”揭晓,张小秋家庭荣获“最美家庭”称号。

(作者单位:鞍山市新闻全媒体中心)

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