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对越南中秋节的研究现状,梳理了越南中秋节的本土化传说故事、风俗和民间活动,并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中秋节虽起源于中国,但现已成为越南具有独特想象、心灵向往和精神内涵的民间文化内容之一。
[关键词]越南;中秋节;习俗;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古人很早就对天象产生了崇拜,祭祀太阳和月亮之神。而中秋节便是对上古时期的秋夕祭月、敬月习俗的传承,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之后。自古以来,中秋节便与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品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密切相关,并流传至今。最初,祭月节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之日,后来因历法融合使用阴历,便逐渐改至农历八月十五。
古人以祭月当天月亮的充盈形象征团圆、圆满之意,为祭月节赋予了思念、团聚、丰收、幸福等内涵,中秋节因此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作为重要的文化习俗,不仅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广泛辐射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越南便是其中之一。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最为丰富、包容和鼎盛的时期,中秋节正是在此时被认定为全国性的重大节日。与此同时,唐朝在今越南北部地区设立“安南都护府”,大量驻军、官员、文人、百姓都迁移至此,中秋节自然而然地被这些远离家乡的中原人所保持和发扬,作为其思乡、怀景、念人的精神寄托。由此,中秋节便被吸收进安南当地,即今越北一带的民间习俗中,被越南文化保留至今。
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对越南中秋节习俗及其文化意义的研究现状,结合越南人对中秋节起源的理解、传说的创造,以及习俗的践行等,探析越南中秋节的文化意义、象征及内涵。
一、国内对越南中秋节的研究现状
今越南北部在古代曾是中国郡县,是汉文化圈内受中国文化浸染最深的国家,多数人都先入为主地认为越南中秋节跟中国中秋节并无差别,导致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并不多。笔者在知网上搜索“越南中秋节”这一主题和关键词,所见结果为零。在其他与越南历史、文化相关的专著中,则有为数不多的整理和涉及越南中秋节的内容。
徐绍丽、利国、张训常编著的《列国志:越南》中论及了越南中秋节的点灯、“军鼓调”对歌、讲述民间传说等习俗和民间活动,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越南中秋节的“鲤鱼精”和“阿贵”的传说。古小松编著的《越南:历史国情前瞻》中论及了越南中秋节点彩灯、吃月饼、拜月、舞狮、赛花灯等习俗,同样叙述了“鲤鱼精”的民间传说,简单地介绍了越南中秋节两类月饼的制作方法和特点。孙衍峰等著的《越南文化概论》对越南中秋节的介绍比较详细,论及祭祖、赏月、吃“中秋宴”、比赛表演、对歌等习俗,叙述了越南“阿贵”的传说,并分析了越南中秋节虽然传承自中国,但仍呈现出诸多本土化的特点。
二、越南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
神话传说是民俗文化形成过程的重要反映,包含了代代相传的民族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的起源。作为中秋节民俗起源的中国,自古便有“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传说的早期版本为嫦娥偷西王母的不死之药而奔月,并化身为蟾蜍(月精),这一版本最早见于战国《归藏》一书:“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为月精。”而后在西汉《淮南子·览冥篇》中,嫦娥偷药和后羿的人物形象才出现。该传说被认为体现了早期生殖崇拜,表达了古人追求长生不死的意愿,与道教的修仙观联系密切。“吴刚伐桂”最早见于《酉阳杂俎》一书:“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该传说也被认为是通过“修仙试炼”体现出一种绵延不息的永恒生命观。
越南学界有观点认为,中秋节起源于红河流域一带的稻作文化,发源于上古雄王时期,并以玉缕铜鼓(东山文化考古遗物)上的花纹作为中秋节起源的图像例证。此外,李朝(1121年)建设的堆寺(音译)的一块碑铭上记载,中秋节是在升龙(今河内,古代越南的京城)举行的传统节庆之一。但根据我国学界意见,所谓雄王时期仍为原始部落阶段,不足为信史,对玉缕铜鼓花纹的解读亦有各家之言,因此上述越南学界的观点还有待商榷。
这些源于中国古代、融入祭月习俗的神话传说,后传入今越南北部一带,成为红河流域越南人民水稻文化的一部分,产生了文化移植。如今,每到中秋佳节,越南人也追溯嫦娥、蟾蜍、玉兔的传说,与中国传说的内容大同小异。但除此之外,越南在吸收中国风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想象和再造,创造了独特的中秋传说,其中“鲤鱼精”“阿贵的故事”“星灯的故事”便是越南本土中秋传说的典型代表。
“鲤鱼精”的故事讲述的是古代有一沿河乡村,河中有条鲤鱼成精,常在八月月圆之日上岸抓人吃,村民躲避不及。某天,一位僧人路过此地,教村民制作鲤鱼灯笼,灯笼内里为竹子,外面以布覆盖,每到中秋月圆之日便悬挂于家门上。鲤鱼精看到鲤鱼灯笼,以为是同类,便索性归去。于是,中秋挂鲤鱼灯笼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阿贵”的故事主要讲述古时有一樵夫名叫阿贵(亦译“阿桂”),在一次外出伐木的途中偶然发现一棵可以让人“起死回生”的榕树,于是将神树连根拔起带回家。途中遇到一位将死的老人,阿贵用树叶将老人救活,老人叮嘱阿贵定不可用“不洁之水”浇灌神树。后有贼寇觊觎神树,将阿贵的妻子杀害,阿贵以神树救活妻子后,妻子却性格大变,经常忘事。一天,妻子内急,忘记不能用“不洁之水”浇灌神树,便在神树下解手,神树顿时拔地而起,碰巧此时阿贵归来,情急之下用斧头勾住神树,不料被神树一同拉上“月宫”。此后,阿贵便在月宫守候神树,每年只有一片树叶落下人间。在人间张望,只见月亮上有一酷似阿贵的人影坐在神树下,于是便被人们称为“榕树下的阿贵”。
“星灯的故事”与其说是传说,毋宁说是给孩子的童话。相传因为每到中秋节这天,月亮便会格外明亮圆满,天上众星辰的光芒便暗淡下来,看到人间的孩童嬉戏玩耍好不羡慕,于是纷纷向玉皇大帝请求下到凡间,最后落到孩子们玩耍的树枝头上,变成以簇簇闪耀的灯光。于是后来每到中秋节,孩子们都会做“星灯”以纪念众星辰。
三、越南中秋节歌谣俗语
歌谣俗语是越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习俗的语言化、文字化体现。歌谣俗语原为口口相传的文学形式,具有平民性、通俗性、丰富性等特征,包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与智慧。越南歌谣俗语的形式、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说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宫廷或民间,还是物质或精神,抑或是美好或丑恶,都有相关的歌谣俗语。因此,从歌谣俗语中可以一窥越南民间文化对中秋节的文学表达。
以几首典型的越南中秋歌谣俗语为例:①“没钱愁眉又苦脸,有钱脸如中秋月。”(Không tiền mặt ủmày chau,Cótiền cái mặt nhưrằm trung thu)这首歌谣虽意在说明金钱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借用了朔日之月作为比喻喜笑颜开的意象,反映出中秋之月的圆满带给人的喜悦心情,即“有了钱,面容自然会如圆月那般满足”;②“十四的月亮堂堂,蚕丝必丰收,十五的月亮堂堂,夏稻必丰收。”(Tỏtrăng mười bốn được tằm,Tỏtrăng hôm rằm thìđược lúa chiêm )折射出中秋之日预示当年农民的收获与收成的愿望,月亮的明亮程度可以昭示祥运来临,亦是农民的美好祈愿;③“中秋离家,游子之心寻巷口。朔日月明,慈母门口急张望。”(Trung thu xa nhà,lòng con tìm vềđầu ngõ. Đêm rằm trăng sáng,mẹđứng cửa trông ra)则反映出中秋团圆的重要意义,无论远方游子抑或驻家慈母,在中秋这日都心情迫切地赶路或等候,这是越南文化重视家庭团聚和睦的重要体现;④“中秋是少儿节,为何大人多玩耍。大人实可爱,爱孩童也爱月亮。中秋怀念嫦娥,怀念阿贵和天上的榕树。月亮是人的朋友,带来安乐与孩时笑语,人生如乐章如诗句,梦想时而模糊时而明亮,祈愿悬挂半空,照明万世不忘。月光普照四方,愿人们生活和善与共。”这是一首完整体现越南中秋主要活动及其文化意义的歌谣,充满了人们对月亮象征意义的隐喻:月亮时而明亮时而模糊,表示人生亦并非一帆风顺,时有顺利时有迷惘,但只要明亮之时便是祥善之意——这是越南文化中的处世哲学。
四、越南中秋节习俗与民间活动
越南中秋节沿袭了中国祭月节的诸多习俗,如团聚、赏月、吃月饼、挂灯笼、燃放孔明灯等,但除此之外,越南中秋节也有一些独特的本土化习俗和民间活动。
越南的中秋有“破席”的习俗,其实质与赏月相似,但在形式上更讲究“分发食物”这一过程,且主要面向孩童。具体是指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准备各类中秋特色小食,在庭院中阖家赏月,向孩童分发月饼、糖果和水果等。
越南的“月饼”与中国不完全相同,称为“中秋饼”,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烤制的,称为“烤饼”,做法与形制跟广式月饼类似;一种不需烤制,外皮是糯米做成的,只用模具固定成型即可,表皮软糯,内馅与“烤饼”相似,称为“糯米软糕”。
“唱军鼓调”是越南北方中秋节特色的民间活动之一。军鼓调的乐器用木桶或铁桶制作而成。把桶扣于浅坑或木条上,在桶底放一小支架,以此为中点在两边各打下一个短桩,拴上麻绳或钢丝经桶底的支架拉到对面的桩拴住使之绷紧。演唱时男女双方各站一边,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咚咚的响声,边敲边唱,内容多以即兴为主。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时,男女青年往往在村祠亭前举行“军鼓调”对唱比赛,一直延续到月残为止。
越南民间还有由上文“鲤鱼精”“星灯”故事衍生而出的制作鲤鱼灯和星灯的中秋活动。这两个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孩童的娱乐项目,每到越南中秋节,大街小巷的商贩争相售卖精致的星灯,亦可见孩童人手一只,因此“鲤鱼灯”和“星灯”也被称为越南中秋的“玩具”。
舞狮作为一种喜庆的活动,在中国常在春节期间或婚嫁、开业等活动时举行,而在越南,舞狮却是中秋节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越南中秋的舞狮活动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和十五晚上举行,很多农村孩童也参与。若是孩童的舞狮娱乐游戏,则常在农历八月初七或初八便开始了。
此外,越南许多家庭常在中秋节时举行祭祖活动。
五、越南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越南中秋节发源于古代中华文化中的秋夕祭月、敬月习俗,而今越南又将中秋节称为“观月节”“少儿节”“团圆节”和“花灯节”等,其中包含和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寓意阖家团圆在越南是月圆之日最重要的文化内涵。越南民俗界认为祭月习俗起源于水稻文化中对稻谷丰收的祈愿和庆贺,每到秋收时节,月圆之象是超自然力量(即月神)显示当年丰收的吉兆。正如越南一歌谣所云:“欲食五月米,八月望日来赏月。”(Muốn ăn lúa tháng Năm,trông trăng rằm tháng Tám.)越南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利于水稻种植,一年可收三稻,中稻便是在4—5月播种,9月下旬收获。因此越南人民祈愿9月丰收5月播种的水稻,便可在八月望日这天赏月观兆,继而衍生出中秋当日可以通过观月来预测农忙或国家命运的习俗。越南人认为,十五当日月亮为黄色,预示恰好为收蚕丝的季节,青绿色预示着有自然灾害发生,橙色则预示国家太平、安定昌盛。
越南许多家庭在中秋节举行祭祖活动,表达出越南中秋节要向先人表达感恩之心、饮水思源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越南文化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不仅在中秋节,几乎其他大小节庆,越南家庭都会摆供桌祭祖。中秋圆月明亮悬挂于天,被认为是祖先显灵、福泽照耀,因而便将中秋与祭祖联系了起来。
此外,越南中秋节衍生出的最独特的文化内涵,要数“少儿节”“儿童节”这一意义。目前,越南中秋节转变为儿童节的意味愈加浓厚,虽说有国际儿童节这一盛日,但中秋节对于越南人而言,更像是本土的传统儿童节。每到中秋临近,各处张贴起具有童趣、面向孩童的节日广告,学校也为儿童举办文艺演出、发放月饼。月圆之日当晚,街道亦多兜售中秋儿童玩具,挂灯笼、游花灯、做星灯等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已演变为儿童专属项目;虽赏月团圆之宴是阖家参与,但主要内容已变为给孩童讲述中秋传说故事,给孩童分发零食以“破席”。由此可以看出,越南中秋节虽包含着团圆、祈愿、祭祖等内涵,但在成为本土传统儿童节这一趋势下,孩童已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主角。
不难看出,除了承袭和延续中华文化中秋团圆之寓意外,越南人还根据本土精神价值和心灵生活的需要,为中秋节赋予了观月相预测农忙或国运,以及祭祖思源等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与众不同的是将中秋节转变为具有本土传统风俗特色的儿童节,但转变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越南人自古比较重视各种传统习俗,追古怀旧,国际儿童节为现代节日,本无固定的特殊活动,也跟传统习俗无关联,因此民间活动内容娱乐性较强的中秋节便成为移植“儿童节”的首选;其次,花灯、赏月等中秋传统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有较强的参与性。如果说与花灯、鲤鱼灯等有关的习俗在产生之初是为了欢庆辟邪,那么在人们认识到传说的虚构性之后,再花费大量精力制作花灯便失去了驱动力,但对于天真无邪的儿童来说,欣赏和玩耍幻妙玲珑的彩灯便是最重要的意义,因而孩童便逐渐成为“花灯节”的主角,而赏月宴席上的“五果盘”及各类月饼小食,虽说比平日丰富,但亦不及春节除夕宴,大人们见怪不怪,但对孩童来说则仍是稀奇,自然又成为“破席”的主要对象;最后,对于极为重视习俗节庆的越南人而言,一年中的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都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专属意义,中秋节虽寓意阖家团圆,是因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家庭团聚不能说轻而易举,但在当今经济条件发展的时期,对多数家庭而言团圆亦可以是日常景象。因此中秋节当日必须团圆之俗有所淡化,相较之下,孩童对节庆的兴奋之感有增无减,于是便逐渐为中秋节增添了“儿童节”这一特殊内涵。
六、总结
越南中秋节源自古代中华文化中的祭月习俗,越南文化不仅保持和沿袭了中秋节团圆之寓意、嫦娥奔月之传说,还在吸收中华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加入其民族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越南中秋节衍生了“鲤鱼精”“阿贵”“星灯”等传说故事,增加了唱军鼓调、破席、挂鲤鱼灯、制作星灯、舞狮、祭祖等习俗和民间活动内容。更重要和独特的是,在越南文化中,中秋节根据其国民需要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娱乐性和童真性,转变成为专属儿童的重要节庆。
越南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悠久密切的历史文化关联。越南不仅曾在古代时期有数千年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的历史,而且在民间文化习俗方面也与中国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越南民族善于学习、借鉴和创造,许多古代中国的文化习俗被移植和吸收到越南官方和民间社会后,成为越南文化的一部分。越南人不断传承、保持这些文化习俗,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创造,将其幻化为能够体现其民族思想观念、心灵向往和精神内涵的独特方式。
【参考文献】
[1]兰州新闻网,满月金城清秋半正是团圆好时节[Z/OL].(2021-09-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257400449323379&wfr=spider&for;pc.
[2]段成式,酉阳杂俎[M].曹中孚,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黄意明,孙伯翰,凝结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以中秋民俗艺术的深层历史内涵与现代转化为例[J/OL],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2022-04-27]
[4] Sựtích chúcuội cung trăng[Z/OL].https://meta.vn/hotro/su—tich—chu-cuoi—cung—trang—lop—3—su—tich—chu—cuoi—chi—hang—10522.
[5]徐绍丽,利国,张训常,列国志:越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古小松,越南:历史国情前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7]孙衍峰,兰强,徐方宇,等,越南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8] Sựtích vềđèn ông sao-món đồchơi không thểthiếu của các bé[Z/OL].https://noiphosaigon.vn/su—tich—tet— trung—thu—va-cach—pha—co—trung—thu-that—y-nghia.
[9] Sựtích cái Lồng đèn[Z/OL].https://truyencotich.vn/truyen—co—tich/co—tich—viet—nam/su—tich—cai—long—d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