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传统年画及拓展应用

2021-12-29 00:00:00路鹏
东方娱乐周刊 2021年10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根植于这片广袤的土地,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与源泉。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成为当前广大非遗传承人群的迫切愿望。

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该计划自2015年实施以来,有效调动了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为非遗保护引入了重要力量;扩充了非遗传承人才队伍,促进了非遗保护理念的社会面传播;提高了传统工艺设计制作水平,改善了一批项目保护传承情况;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手段和方式,推动了一批示范性项目和探索性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该工作在振兴传统工艺、促进曲艺传承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全体同仁、参训学员的辛勤工作与积极配合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1年度培训计划圆满完成。2021年,学校举办了一期“传统年画及拓展应用”研修班。为做好培训工作,学校严格遵循“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培训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在师资力量方面,研修班汇集了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工艺大师、代表性传承人等精英人才,既有政策解读与理论分析,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还有实地考察交流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操作体验,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保障了培训教学的高质量完成。通过理论学习、课堂研讨、观摩交流、创作实践等活动,帮助传承人加深对非遗政策、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增加对行业动态、社会需求的了解,激发自身的创作潜能,丰富题材类型,促进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培训成果的转化,为学员搭建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和大众生活之间的桥梁。

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年龄跨度较大、文化参差不齐、技艺水平不等,但他们都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学习、创作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创作,学员们把工作场地从教室搬到了宿舍,把宾馆的茶几、墙面当作工作台和画板,昼夜奋战,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的夜晚……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学校的培训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为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研培经验,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交流互动,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学校适时进行了学员回访工作。利用假期时间,不辞劳苦,分赴各地完成了传承人群的回访任务。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回访工作的要求,围绕“活态传承、走进生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非遗技艺在创新创意、文旅融合、新旧动能转换、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方法路径,以进一步提高非遗研培的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与传承人群的产学研互助等工作,助力非遗回归生活,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多数学员的传承能力与再创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家乡、本行业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基于此,在学员回访的基础上,学院还设立了部分传统工艺工作站和实践教学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教学、培训、文创产品研发等活动。组织相关专家、设计师进行一对一帮扶,以特色鲜明、技法鲜活的高质量作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山东手造”,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为非遗传承的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2021年传统年画及拓展应用研修班的学员于10 月15日顺利结业并成功举办了创作成果展。本次展览作品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研培学员的非遗原创作品、衍生品、往届学员培训后的创作精品和学生的非遗衍生品设计稿等诸多种类。作品在保留传统形式美感与独特韵味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融入了当代设计元素与加工工艺,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时尚元素、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使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此次培训中,在校设计专业的学生与传承人也进行了互动,研修班的传承人与应用设计学院2019 级家具班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设计合作,并进行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学生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以传承人的原创作品为主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使传承人的非遗作品在表现载体、创作主题、产品应用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