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师人师典范徐特立——观长沙师范学院原创歌剧《先生》有感

2021-12-29 00:00:00肖伟
东方娱乐周刊 2021年10期

关于先生,一是指年长有学问的人。《孟子·告子下》:“宋牼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东汉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二是指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唐代孔颖达注疏:“先生,师也。”

由长沙师范学院出品,青年教师及学生团队倾力创作的民族歌剧《先生》拟于2022年3月19日在田汉剧场举行首演。该剧以徐特立创办长沙县立师范学校(长沙师范学院的前身)为主线,全剧分为《梨江风雨》《走出五美》《红楼中秋》《春风化雨》《巷陌书声》《荷池馨韵》六场。该剧还原了徐特立先生早年为实现教育救国理想,艰难办学又锲而不舍的历史画面。党中央曾评价他为“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一、筚路蓝缕

——从教育谋生到教育救国

1895年,18岁的徐特立决定放弃学医及卜卦算命、堪舆,以教书为业,同时学习科举课程。他认为一面教书、一面读书可以明理,既进步又可以谋生。为此,他到五美乡小塘湾教蒙馆,边教书边自学。白天在蒙馆教书,晚上听一位先生讲授四书五经和八股时文。1897年,徐特立在20岁时制订了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将每年教书所得的20串钱作为家里的生活开支,而将祖母留给他的几亩薄田逐年变卖,专门用来买书。计划用10年时间把书读通,这样也势必破产。从此,他不再为花钱买书而犹豫,一些价格很高的大部头书,如《十三经注疏》《读史舆纪要》《御批资治通鉴》等,也都一一买回来。

“破产读书计划”执行到第八年,也就是1905年,徐特立28岁了,家里濒于破产。此时,清政府废八股,改考经义,并加历史、地理。徐特立决定去试一试,最终以第19名的好成绩考取宁乡速成师范学校。四个月毕业后,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姜济寰、何雨农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学校以开发民智、教育救国为宗旨,专招农民子弟入学,附设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改变了长沙附近农村没有新式学堂的状况。1909年,徐特立与周南女校几位志同道合的教员一起,在长沙北门外李大中丞祠创办湖南第一所平民夜校,招收码头工人、人力车夫、泥瓦匠工人、商店店员、学校校工等入校学习。学校开设国文、算术、地理和国耻小史。不但给学员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宣传爱国思想,鼓励他们投入反清反帝的革命斗争。1909年,清朝下诏将在9年内预备立宪,并在各省设立咨议局。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张謇发布通告,呼吁各省联合起来,向清政府请愿,尽早召开国会。徐特立在湖南修业学校做报告,痛诉清政府的种种失败,慷慨激昂,当场断下一指,写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个字,为赴京请愿的湖南代表送行,引起较大的轰动。徐特立的血书原件,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11年10月,湖南革命党人发动新军起义,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徐特立被推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两个月后辞职,徐特立说:“我还是回到教育界去,用教育来改革人心吧,从此以后我就变成一个教育救国论者。”

一、接受新知

——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

徐特立在《六十自传》中写道:“长沙县(包括现今的长沙县和长沙市)的教育,民国八年(1919 年)以前,差不多都是我一手办的。”“长沙一共有800个小学校,所有教员是短期间由我一手培训出来的。”1898年创刊于长沙的《湘报》是清末湖南第一份日报。徐特立尤其喜欢梁启超、谭嗣同文笔泼辣、议论纵横、富有鼓动性的文章,一度以康梁的信徒自居。宁乡速成师范学校校长周震鳞系同盟会会员,他创办宁乡速成师范学校的目的是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培养能为民族革命事业奋斗的人才。在这里,徐特立研读了黄兴、陈天华、秋瑾等人的著作文章,对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中国革命史论》和《警告湖南人》等诗文和杨毓麟的《新湖南》赞佩有加,“至于五体投地”。徐特立学到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特别是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的思想很快发生变化,“走上了反康梁而相信孙文的道路”,成为一名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春,徐特立回到五美乡调查农民运动一星期,感叹不已:“这时我已经教了30年书,成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书本上没有见过妇女和儿童这样的伟大。我也曾经在日本考察过,在欧洲留学过,在法、比、德等国时间最短的住过三个月,长的住过四年,没有见过不识字的农民及其妇女儿童这样伟大。我下乡住一个星期,使我从18岁到50岁以来的思想整个革了命!我过去崇拜的康梁和孙中山,比之有组织的农民对于中国革命的作用,渺乎小矣!”

三、春风化雨

——从关爱学生到支持爱国青年

徐特立说:“我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我在长沙师范当校长,收了一个打铁的学生,姓黎名升洲,毕业后在浏阳高等小学校当教员,极能耐苦。还收了一个退伍的兵,姓廖名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升州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廖奕原在城里靠卖劳力为生,只认得两三百个字。徐特立很赞赏他“有志读书”,便破格录取。在徐特立的鼓励下,廖奕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后来还随徐特立到法国勤工俭学。

戏剧大师、国歌词作者田汉是长沙师范学院第一届学生,田汉父亲去世后,家里经济困难。他回忆:“我母也进城,起先在北门外摆了个小茶摊,后来在彭家井替人洗衣,帮助我的零用和抚养两个弟弟。”他喜爱读书但买不起书,只好假日去长沙图书馆看书,为了省钱常常买一个烧饼带去充饥,留一个铜板买门票,一看就是一整天。徐特立知道了,便把自己的购书折交给田汉,任田汉到书店选自己喜爱的书,年底结账时由他付款。夏天,为了避蚊,徐特立又帮田汉买了一床蚊帐。1938年,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与徐特立的支持下,田汉、廖沫沙在长沙创办《抗战日报》,宗旨是宣传我党政策,介绍我军战绩,推动抗日救亡,该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1938年12月,徐特立在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接待从圣经学院来访的沈从文、曹禺、萧乾、孙伏园等人,对他们坚持文化抗战的行为予以高度赞扬,并表示:“欢迎大家去延安,那里可以自由写作,如果有固定工作或别的原因去不了的,就留在后方做团结工作,这也很重要,因为战争不可能两三年就结束,后方团结合作,还值得大大努力,后方得到安定,才能持久抗战,以此激励他们用笔杆子与日军作战的信心和勇气。他曾对青年题赠一副对联,鼓励青年“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他呼吁大家把个人事业与国家前途密切地联系起来。在他和通讯处的热情帮助下,一批批革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奔赴延安。两年中,通讯处输送到延安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进步青年达五六百人。

徐特立在《对青年人的几点希望》一文中指出:“青年需要做的事情多得很,不仅要守业,而且要继续创业,创立共产主义之业。”

四、伉俪情深

——从少年持家到为国奔忙

徐特立12岁时被过继给伯祖母为孙。因家里人手太少,伯祖母很快为他娶了一个童养媳。这位童养媳姓熊,父母双亡,由亲属做主送到徐家。她比徐特立小10个月。徐特立对她很好,二人以兄妹相称。徐特立给她取名为“立诚”。熊立诚小小年纪却精明能干,在伯祖母的教导下操持家务,徐特立则一边读私塾,一边也帮着做些家务。徐特立15岁时,伯祖母去世,只剩下他和妻子熊立诚相依相持,开始撑起整个家庭。

1919年,当一位北京友人给他来信,介绍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情况,并动员他参加时,他非常高兴,决定赴法学习,但又有些放不下家庭,因为几个孩子都还年幼——大女儿徐守珍15岁,大儿子徐笃本13岁,小女儿徐陌青3岁,小儿子徐厚本才2岁。妻子熊立诚对丈夫的这一想法也不能不心存顾虑,但考虑到丈夫一方面可以满足求新学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借此躲避因参与湖南驱张运动而遭受的张敬尧的通缉,于是欣然同意,帮助徐特立于6月下旬变卖了一部分书籍器物,并向亲友借贷筹集了一笔旅费,将徐特立送上了远赴欧洲的轮船。此后,在近5年的时间里,熊立诚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辛苦地支撑着整个家业。

1927年,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民族解放运动,与妻子断绝音讯长达10年。1937年,徐特立60大寿,邓颖超、蔡畅为徐特立戴上红领巾。邓颖超说:“徐老的品德是极其高尚的,他不仅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同志也是很关心爱护的,尤其是尊重女妇女,对夫人徐师母的爱情也是始终不渝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典范。”1937年底,徐特立回到湖南任驻湘办事处代表,分别10年的夫妻终于见面,徐特立向老伴熊立诚真诚地进行了解释,又连连赔了不是,熊立诚诙谐地对徐特立说:“你为国事忙,我为家事忙,各自忙好。”徐特立听后不住地点头,拉着老伴的手说:“说得好,情是真的,理是直的。”两人终于有了短暂的一年多的团聚,但从1940年起又是两地分离。直到1949年后,徐老和夫人才在北京长期团聚。虽然相聚时短,分离日长,但他们始终心相通、情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