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整合性研究

2021-12-29 00:00:00曾宪锋
东方娱乐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艺术;现代设计;教育;整合

非物质文化艺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将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进行整合并传递给学生,是教学者的责任与义务。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艺术充满魅力,需要加强对其的探究与感悟,更加充分地领悟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独特韵味,这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融入现代设计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与现代设计教育整合是

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艺术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心血,是各族同胞流传下来的,能够被视为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其相关联的实物或场所,涉及范围甚广。

传统的舞蹈、戏剧、手工艺、戏曲等均囊括在非物质文化艺术中。为保障非物质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社会各界都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而在教育中,这体现在将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相融合,让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碰撞,产生特殊的化学反应。

在利用非物质文化艺术开展设计教育时,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艺术这一模块的深入研究与应用,不仅能提高受众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理解,也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对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的有效运用能更好地启发受众的艺术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将非物质文化艺术融入自身的艺术设计作品中,不仅能增进其学习体验,更有助于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受众在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作用下开展更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学习。基于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艺术探究时,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探索有效的整合策略,将二者更好地进行融合。

二、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整合性研究策略

(一)构建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相融合课程体系

在现行艺术教育体系中,教育课程的优化是教育改革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现代设计教育是否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一部分人在听到“非物质文化艺术”这一名词时,思想还停留在一种较为固化的模式中,而现代社会处于新媒体时代,现代设计教育采用的也多为新媒体设计形式,新媒体的运用必然推动着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呈现方式的变革。设计作为最具前瞻性的行业,是否能将弘扬非物质文化艺术作为当前设计教育中的一部分进行重点研究,成为当下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目前,艺术教育在创新性上存在不足之处,教学者需重视设计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1],重视创新、前卫元素与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结合,使其不断碰撞、尝试,并加以融合,构建具有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在从前的设计教育内容中,较少涉及非物质文化艺术,因此设计教育具有一定局限性。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相融合可以让设计教育资源更加形象立体,有助于拓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融合。在优化后的设计教育体系的支撑下,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发挥现代设计教育的价值,有效地培养受众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受众的综合艺术素养。基于此,应该加强对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重构,将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深度地融入现代艺术教育中。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艺术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是具有综合性和目标性的教育模式,对探究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主题教育适用于开展设计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整合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可以从非物质文化艺术的重点入手,设计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设计一个传统节气与设计教育相结合的主题,用设计手法展现中华民族传统节气,如采用平面设计招贴,手绘传统节气海报,设计关于传统节气的动画、包装等方式,引导受众在参与主题教育时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艺术的魅力。这不仅加深了受众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印象,更能使其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提取传统文化要素并进行创作。

(三)将地域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相融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地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人民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理解并不相同,不仅在艺术形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存在不同。中国非物质文化艺术门类繁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仅承载了我国各族人民最质朴的生活状态和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承载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最为简朴,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的起源,是社会生活最真实的反映,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其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非物质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在将研究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与现代设计教育相融合时,要重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域非物质文化艺术加以研究,并将其融入现代设计教育中。这不仅能展现非物质文化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课程,更能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例如,苏绣、评弹、茶道、传统医药、刺秀等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均是民间传承下来的艺术。这些都是具有艺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瑰宝,是先祖们在长期丰富多彩的创作中凝练而成的传统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心血和结晶。

在提取地域非物质文化艺术作品时,要不断深入挖掘更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艺术。例如,在研究苏绣作品时,mrzeon+xiGpeb8p49spgIQ==要对其绣品面料、色彩进行提炼,对其不同的绣品种类加以分析,对人物、花鸟、风景、静物、建筑物等绣品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应对苏绣的艺术呈现形式熟稔于心,提炼其色彩运用规律、配色方式、针线表现手法等,并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加以结合,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化艺术的结合[3]。又如,在研究茶道时,要研究茶文化的历史、茶道承载的形式、饮茶的受众群体,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将这些要素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加以提炼、运用。再如在研究传统医药时,应对医药古籍加以研究,可将古籍中的传统草药以现代设计的形式加以呈现,共同探究传统医药背后的美学与理念对现代设计教育具有的意义。

(四)将非物质文化艺术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与现代设计教育的融合,可将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的承载方式,将非物质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融入现代设计教育中。例如,在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中,可以根据服装设计教育的特点,将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传统服饰的特色等非物质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运用到服装设计中[4]。在开展广告设计教育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艺术视觉符号加以提炼,对设计作品承载的艺术内涵予以表现,融入广告设计作品中,向大众传达相关的信息内容,创作出具有非物质文化艺术特色的现代设计作品,帮助受众加深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理解,提高受众的设计实践创作能力。在开展景观设计教学时,也可借鉴古代非物质文化艺术元素,将现代户外景观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艺术中具有美感的元素,进行再次创作。相信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底蕴将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从而达到生态合一的效果。

三、结语

在时代的更替中,非物质文化艺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探究非物质文化艺术时,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对历史、科学、美学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研究人员要脚踏实地建立起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构建非物质文化艺术与设计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实现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现代设计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