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市小微湿地建设实践和思考

2021-12-29 13:50:52陈美玲肖立辉安树青蔡翰林史新星张轩波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淮安市小微水质

陈美玲 肖立辉 安树青,2 蔡翰林 史新星 张轩波,2*

(1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501 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3 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苏 淮安 223021)

小微湿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城市和农村,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被认为是良好的生物庇护所、重要的洪水调蓄体、优异的水质净化器、独特的气候调节器和美丽的文化娱乐场所(赵晖等, 2018; 崔丽娟等, 2021)。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小微湿地的认识不足,小微湿地存在严重污染、过度开发的问题,导致大量小微湿地功能退化、甚至消失(宋丽萍, 2020)。2018年,《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审议通过我国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要求所有缔约方将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纳入国家湿地保护战略。随后,江苏省启动小微湿地、乡村湿地保护修复试点工作,云南、重庆、湖南、北京和青海等省市也相继启动小微湿地建设试点工作(宋晴等, 2021)。小微湿地在“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的发展视角下显得尤为重要(付战勇等, 2019; 陶苏芹, 2020)。

由于“小微湿地”的概念提出时间较短,目前各地对小微湿地的保护修复主要以试点为主,尚无较成熟的实践经验,且无相关建设技术规范(胡敏等, 2021)。因此,亟需开展小微湿地建设的模式化探索,为今后的推广工作夯实基础。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提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小微湿地建设是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微湿地建设已被纳入淮安市2020年度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促进了小微湿地的后续建设推广工作。

1 小微湿地选址概况

基于淮安市河湖纵横、水网较密的特点,首批小微湿地的建设选址覆盖全域范围。2020年1月至4月间,共开展3轮全域小微湿地现场勘察选址工作,涉及7区3县42处,其中淮安区5处、清江浦区5处、淮阴区6处、洪泽区3处、盱眙县9处、金湖县5处、涟水县6处以及经济开发区、生态新城区和工业园区各1处(图1)。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后确定淮安市首批建设24个小微湿地,平均每个区(县)2~3处,待建小微湿地包括已建成的公园景观水体、在建乡镇休闲水体和原生态的村庄沟塘等(表1)。

图1 2020年淮安市小微湿地建设点位图Fig.1 Point map of small wetlands construction in Huai'an in 2020

2 小微湿地规划建设

根据所选小微湿地地块的基础现状、周边环境和发展规划,明确各小微湿地主导功能定位,淮安市首批24个小微湿地分别以景观营造、生境恢复、水质净化为主导方向开展规划设计。

2.1 景观营造主导型小微湿地

本类型小微湿地共14处,占建设总数的58.3%,典型案例为盱眙县茶场景观营造主导型小微湿地(图2)。将城市公园湿地、城郊公园湿地等休闲水体定位为景观营造主导型小微湿地,设计以提升景观视觉体验为主要目标,通过多层次的湿地植物搭配,扩大景观空间范围,丰富视觉体验,改善周边群众生活,以水为脉,增加休闲公园的景观灵动性(江梅, 2014)。

图2 盱眙县茶场景观营造主导型小微湿地平面布置图Fig.2 Layout plan of small wetlands dominated b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ea farm, Xuyi Country

2.2 生境恢复主导型小微湿地

本类型小微湿地共6处,占建设总数的25%,典型案例为清江浦区阳光湖生境恢复主导型小微湿地(图3)。将人为干扰较少的城郊和人居环境较为稳定的乡村环境中的小型河湖水体定位为生境恢复主导型小微湿地,设计以恢复小微湿地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和施工工艺,完善湿地功能,构建功能稳定的湿地生境,使其在城市雨洪管理、污染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发挥优势。

图3 清江浦区阳光湖生境恢复主导型小微湿地平面布置图Fig.3 Layout plan of small wetlands dominated by habitat restoration in Yangguang Lake, Qingjiangpu District

2.3 水质净化主导型小微湿地

本类型小微湿地共4处,占建设总数的16.7%,典型案例为洪泽区越城村水质净化主导型小微湿地(图4)。将城镇污水厂下游小型河道和村庄沟塘定位为水质净化主导型小微湿地,设计以净化汇流雨水、散排生活污水和小型污水厂尾水出水,改善水质为主要目标,选择对生态环境干扰最小的施工工艺,最大限度的保留湿地近自然状态(龙北辰等, 2019)。

图4 洪泽区越城村水质净化主导型小微湿地平面布置图Fig.4 Layout plan of small wetlands dominated by water purification in Yuecheng Village, Hongze District

3 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要点

(1)生态清淤。针对水质较差的小微湿地开展生态清淤,清除长期累积的内源污染。

(2)水下微地形设计。进行水下微地形重塑,如塑造深潭浅滩,采用级配卵石、砂砾、陶粒等环保材料构建砾石床,截留和沉淀污染物,也为水生生物营造多样化的栖息环境。

(3)水系沟通。对淤堵严重的区域进行水系连通,设置进出水口,恢复湿地生态水源补给渠道,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

(4)岸坡整治。①硬质岸坡采用人工浮床、投盆、岸边悬挂、生态隔离网等方式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②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采用块石护岸、土方回填、密打木桩和坡面削缓等改造方式,配合护坡植物种植,提升坡面稳定性;③建筑垃圾和碎石等地段,采用表面垃圾清除和种植土换填的方式,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环境。

(5)植物配置。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植物,清除衰败植株,根据主导功能配置多样化的乡土湿地植物。①景观营造主导型小微湿地的植物选择以多花和宿根湿地花卉为主,如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旱伞草(Cyperus involucratus)等,同时增加滨水陆生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丰富视觉空间体验;②生境恢复主导型小微湿地的植物选择注重考虑本土动物的需求,种植能够满足动物觅食、栖息和躲避的多样性植被,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③水质净化主导型小微湿地选择具有较强抗污和净化能力的植物,且考虑景观效果和生态安全,营造村塘野趣的湿地自然风貌。植物的选择以 芦 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菖蒲(Acorus calamu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沉水植物组合等为主。

(6)休闲设施设置。在毗邻居住区的小微湿地周边设置步道、亲水平台、木栈道、台阶、块石等附属设施,满足人群游赏和亲水需要,铺装材料的选择以生态环保的透水材料为主,且与周边环境协调。

4 小微湿地建设思考

4.1 政策支持方面

小微湿地的保护修复属于公益事业,缺乏社会广泛参与的驱动力,使得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的推广工作面临诸多困难。淮安市政府将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年度为民办实事的实施内容,各区县以落实政策的形式开展工作,形成一条职责纵线,层层落实,为小微湿地的建设和保护打下基础。

4.2 小微湿地的选址

(1)将各区县均衡建设作为选址首要条件,广泛开展调研工作,确保每个区县都有建设点位,最终确定每个区县各建设3处,3个功能区各建设1处,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2)将建设基础作为选址的重要参考,优先考虑已有一定建设基础,且建设和发展目标与小微湿地建设主旨没有冲突的地块,避免走弯路,在建设阶段可节约经济成本。

(3)交通状况与项目建设实施密切相关,选择避开道路交通条件差且距离偏远的地点,为后期项目实施和人员进场提供便利。便捷的交通也可为建成后的科普宣传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4)地方建设意愿关系到项目的落地和后期维护,通过与考察点所在的基层领导干部和群众沟通,宣传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了解周边领导干部与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真实意愿和意见,消除他们的顾虑,取得支持,力求达到建设共识。

4.3 小微湿地规划设计

4.3.1 明确主导功能定位基于小微湿地具有洪水调蓄、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生物栖息、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应充分分析小微湿地的地理位置、生物多样性现状、湿地利用情况、受损情况以及周边地块的建设规划等相关问题,确定主导功能定位,开展规划设计。

4.3.2 尊重自然规律区别小微湿地规划设计与一般园林景观设计,不以提升视觉体验为唯一目标。尊重小微湿地的原始水体以及依附其间的栖息地自然结构,避免改造和重建,尽可能地弱化人为扰动,将设计重心放在优化和抚育方面,提升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4.3.3 遵循水生生物恢复技术路线在完成水环境改造后,采用自然生态的技术路线,分步恢复水生生物群落,包括:①以沉水植被恢复+浮叶植物+挺水植被个体生长为基础,构建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②通过乡土底栖动物和鱼虾等动物投放,构建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丰富的水生生态环境;③逐渐恢复小微湿地自我修复功能,形成稳定的小微湿地生态系统。

4.3.4 重视科普宣教将科普宣教作为设计的重点之一,普及小微湿地知识,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湿地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微湿地生态科普平台,提高民众参与小微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小微湿地的后续发展

目前,淮安市首批小微湿地建设初见成效,但其后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值得关注,提出以下发展建议:①将小微湿地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湿地生态农业,挖掘小微湿地在生态旅游、康体休闲等方面的潜力(赵晖, 2018),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②提升村庄综合管理能力,将小微湿地建设与美丽乡村、水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5 小结

小微湿地建设选址应综合考虑各区县现有基础条件、点位交通状况和地方建设意愿等因素,实现均衡建设,以降低项目实施的外部困难,提高建设积极性,确保项目落地实施。根据小微湿地的现状功能、发展规划和周边地块建设情况确定小微湿地的主导功能,针对性地开展规划设计,构建小微湿地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强化小微湿地的主导功能作用,提升生态景观。当前,小微湿地的建设刚刚起步,中国多地已积极探讨并付诸于实践,这个过程需要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研究,更需要建设部门的实践推广决心和老百姓的支持。

猜你喜欢
淮安市小微水质
水质抽检岂容造假
环境(2023年5期)2023-06-30 01:20:01
淮安市以党建抓引领 锻造应急铁军
小微课大应用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当代水产(2019年1期)2019-05-16 02:42:04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07:53:35
淮安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1
水质总磷测定存在的问题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