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湿地资源现状与湿地保护空间布局探析

2021-12-29 13:50王春林安树青朱凯群张可凡夏钰昕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上海市区域资源

王春林 安树青,2 曾 琪 朱凯群 张可凡 夏钰昕 赵 晖*

(1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501;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湿地生态系统与上海市的城市形成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海岸滩涂湿地为上海市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依托长江流域的四大水源地,保障了上海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占全市湿地总量近80%的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上海市的防洪、抵御海岸侵蚀和风暴潮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湿地为上海市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排涝泄洪、净化水源、城市景观和旅游娱乐等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张明祥, 2009)。

201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修复和管理水平的目标任务”。长期以来,上海市通过立法保护湿地、开展重大湿地恢复工程、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缺失、局部区域水质不达标、近海与海岸湿地受人工干扰而减少等问题。本文通过现状调查与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上海市湿地资源及保护现状,探索湿地资源保护战略愿景和空间布局,促进上海市湿地资源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1 上海市湿地资源与保护现状

1.1 上海市湿地资源现状

上海市现有湿地总面积为468 564.75 hm2(面积为8 hm2及以上的湿地),其中,自然湿地409 307.76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87.35%,人工湿地面积为59 257.00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2.65%(表1)。上海市湿地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湿地资源主要以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主,分布在东北区域的长江入河口区域,河流湿地主要为北部区域的长江河流水面,湖泊湿地零散分布(最大的湖泊湿地为淀山湖),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入河口洲滩及东南滨海区域,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上海南部地区及北部崇明岛。

表1 上海市湿地类型统计表Table1 Statistics of wetland resource types in Shanghai

上海市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据2012年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统计,上海市共记录有湿地维管束植物80科209属321种。其中,被子植物68科195属304种(含变种),裸子植物2科3属5种,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苔藓植物5科6属7种。共记录到鱼类18目38科113种,水鸟8目15科93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3目4科6种,哺乳类5目5科5种(蔡友铭, 2014)。

1.2 上海市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

1.2.1 湿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目前,上海市主要的湿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有《上海市滩涂管理条例》(1997年颁布)、《关于加强本市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2004年颁布)、《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2017年颁布)、《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2017年颁布)、《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颁布)、《上海市湿地名录管理办法(暂行)》(2019年颁布)和《关于公布第一批上海市重要湿地名录的通知》(2019年颁布)等。上海市湿地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上海市湿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管理依据,但仍存在湿地专项立法缺失、职能部门交叉管理、管理细则模糊等问题。

1.2.2 湿地资源保护形式上海市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具有涉及面积大、区域广、部门多等特点,其湿地保护形式主要包括5种:即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上海市湿地保护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其次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海市湿地保护主要集中于崇明区和宝山区,且多集中于长江沿岸和长江入海口处,其他区域分布较少。

1.2.3 湿地保护恢复工程2006—2012年,上海市政府依托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分别开展了滨海、湖泊湿地生态治理与修复研究,在崇明、青浦、浦东、金山、宝山等地区建立总面积超过700 hm2的湿地生态治理与修复的示范和实验基地(马涛, 2006)。2013—2018年,上海先后实施了多项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闵行浦江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江区泖港鸟类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工程(汤臣栋, 2016)”“嘉定区浏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恢复工程”等,修复湿地面积约3 667 hm2,均取得了较好的湿地恢复成效。

2 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湿地资源总量难以保持平衡

近海与海岸湿地是上海市最主要的湿地类型,但因人工围垦、人工湿地(水库修建、水产养殖等)建设等人为因素,以及受到长江入海泥沙量减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近海与海岸湿地已经由原来的淤涨趋势转变为蚀退趋势。因此,保障上海市湿地总量不减少已成为上海市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南京大学, 2017)。通过合理控制围垦强度、开展退塘还湿工程、强化小微湿地监测及治理等措施,加强自然湿地的保护恢复。

2.2 湿地易受上游水质污染影响

上海市湿地水质保护行动效果显著,但因受到上游区域水质污染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水质监测断面尚不达标,需要充分发挥联动作用,与长江流域相关省市开展协同治理、流域一体化治理,提升湿地水质(彭玲敏等, 2021)。全市重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高宇等, 2006),但仍需进一步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湿地生物提供更优良的栖息环境。

2.3 湿地保护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上海市重点湿地基本实现“一区一法”管理,但暂未形成“市—区—镇—村”多层次、全覆盖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需要通过推进各级政府的湿地立法,构建完善的湿地法律体系。基于缺乏全市层面的湿地保护专项规划、湿地保护多头管理、保护理念差异较大等问题,亟需确定统一的湿地管理机构,构建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

2.4 小微湿地保护成效尚不明显

上海市重点湿地的保护成效显著,但尚未能覆盖一般湿地,需要开展小微湿地的监测与保护,但仍需创新保护形式,构建全面的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新模式,促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协调持续发展。

2.5 湿地科研宣教缺乏特色

随着湿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上海市初步构建了全市湿地资源数据平台,使湿地资源监测逐步常态化和数字化,并逐步构建基层层面的精细化监测体系。但仍存在湿地宣教水平缺乏特色亮点、湿地科研创新乏力等问题,未能凸显出上海市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全国引领作用。

3 上海市湿地保护战略愿景

遵循《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生态之城”规划目标,紧扣上海市湿地资源及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制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湿地保护战略愿景,即:至2035年,全面建设成为全球卓越的“湿地之城”,成为国际一流的全球湿地创新聚集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会客厅,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全球瞩目的“生态之城”。

4 上海市湿地保护空间布局

4.1 湿地保护战略重点

4.1.1 总量平衡鉴于上海市滩涂湿地资源受到淤涨趋势转变、人工湿地围垦等因素影响,采取何种策略措施保障上海市湿地资源的总量动态平衡,对上海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赵峰, 2009)。

4.1.2 政策创新针对上海市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湿地政策保障不全面的问题,如何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引进国外成熟先进的政策经验,构建完善的湿地长效保护机制,对保障和提升上海市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4.1.3 区域协同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上海市湿地水质易受流域水环境污染影响等问题,如何推进长三角湿地协同保护,构建一体化的湿地协同保护体系,对改善上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湿地资源保护水平至关重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9;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

4.1.4 科技引领鉴于上海市目前湿地宣教水平未能凸显出上海市在全球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先锋引领作用、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因此,打造世界湿地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湿地交流枢纽平台,对提升上海市在全球湿地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

4.1.5 湿地融城参考借鉴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特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沈哲等, 2012; 韩红霞等, 2004; 刘召峰等, 2017),“生态入城、湿地融城”是上海市对标国际大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湿地资源保护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保护战略举措,对上海市全面建成全球卓越的湿地之城具有重大意义。

4.2 湿地保护空间布局

根据上海市湿地资源分布现状,结合各片区湿地的主体功能定位,上海市湿地空间划分为4大片区,即北部长江河口湿地保育区、南部滨海湿地生态屏障区、西部淀山湖水源涵养区、中部城区河网和小微湿地恢复区(图1)。

图1 上海市湿地生态空间总体布Fig.1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wetland ecological space in Shanghai

4.2.1 北部长江河口湿地保育区北部长江河口湿地保育区主要包括长江河口湿地及崇明生态岛区域。本区域以长江河口湿地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现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上海市重要湿地等自然保护地的建设提升,整合现有资源创建国家公园,构建成为上海的湿地保护主体和湿地保育核心区,为上海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生态体验场所。

4.2.2 南部滨海湿地生态屏障区南部滨海湿地生态屏障区主要包括南汇东滩和杭州湾滨海湿地区域。本区域是上海市后备土地资源的主要来源区域,是全市滩涂围垦最严重的区域,也是上海市防范台风和海水入侵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因此,本区域以应对全球变化影响和防范海水入侵等屏障功能作为主体定位,规划实施滨海湿地促淤、恢复和生态堤岸建设等重大湿地治理工程,构建上海市的湿地生态屏障,保障上海市的生态安全。

4.2.3 西部淀山湖水源涵养区西部淀山湖水源涵养区主要包括淀山湖和黄浦江上游湿地区域。本区域是上海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区,同时也是上海市河网的上游,对全市河流水质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本区域以湿地水源涵养为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淀山湖和黄浦江上游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构建成为上海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保障用水安全。

4.2.4 中部城区河网和小微湿地恢复区主要包括黄浦江中下游、苏州河及中部城区内密集的河网和小微湿地区域。本区域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河网密集区,也是上海市小微湿地分布集中区,是目前上海湿地保护力度较弱的区域,也是上海市的城市集中发展区。因此,本区域以小微湿地保护恢复并助力城市绿色发展为主体功能定位,规划进一步加强河道生态治理和小微湿地的保护,将湿地生态、湿地生产、湿地生活相融合,全面提升上海市主城区的湿地自然环境,推动“生态入城、湿地融城”,促进湿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5 小结

上海市湿地资源丰富,通过地方性立法、开展重大湿地修复工程、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数字化湿地监测平台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但仍存在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缺失、局部区域水质不达标、近海与海岸湿地受人工干扰而减少等问题。基于上海市湿地资源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上海市打造为“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全球瞩目的‘生态之城’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总量平衡”“政策创新”“区域协同”“科技引领”“湿地融城”5个湿地保护战略重点,建设性提出了上海市“北部长江河口湿地保育区”“南部滨海湿地生态屏障区”“西部淀山湖水源涵养区”“中部城区河网和小微湿地恢复区”4个湿地保护分区功能定位,以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探索更合理的湿地保护空间布局。

猜你喜欢
上海市区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分割区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资源回收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