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灏杰 徐帮龙 李广湘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在新时代应该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不能只是紧抓学习,还要注重学生体魄的培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就目前情况来看,每所大学都有体育课,但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仅对大一、大二年级开放,每周也仅有两个学时,对于这样的锻炼程度是否较少,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成为高校体育课堂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体育锻炼,在培养德智的时候要兼顾体质的培养。高校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已经不仅仅要求成绩突出,还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要通过体育课为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1]。
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项目,仅仅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因为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也就导致大三、大四的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育活动,这样就导致了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会在大三、大四时滑坡,这也就造成高校学生整体体育素质不高。即使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了体育课程,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获得相应的学分,很少是真的对所选的体育运动感兴趣,这就应该引起高校的反思,是否应该通过一些讲座,趣味性活动比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2]。
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各高校应该采取一定的对策,例如在大三、大四开设体育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而非强制参与,毕竟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各种证件的考试,面临择业压力和考研、毕业论文等压力,强制性的增加大三、大四的体育课程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采取体育选修课是比较不错的解决方案。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体育作为必修课是一定会进行的,但各个高校面对学生对体育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不了解这项运动,因此高校要增加体育课程的室内讲解课程,讲解体育运动的发展情况,以及与这项运动有关的知名人士,通过这些课外文化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大一伊始就给学生灌输体育教育十分重要的思想,可以减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反感,方便以后体育运动的进行[3]。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需要教师讲解大段的概念、公式。体育课只需要教师告诫好学生怎样运动,如何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受伤便可以了,没有大段的理论性知识,所以在体育课上,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授完基本动作和安全防范后,要留下大部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调动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要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增加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跟随潮流增加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以便吸引学生运动的兴趣,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课堂。
“第二课堂”是在高校普遍推行的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机制,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是相通的,或者说第二课堂就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第二课堂关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所以,各高校可以在第二课堂的活动里增加与体育有关的活动,例如举办一些短跑,跳远,各种球类比赛等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同时也实现了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素质教育中身体和心理都占有很大比重,体育课不仅要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释放心理压力,远离心理疾病。运动使人在身体得到释放的同时,心理压力也得以释放,所以高校要将体育课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相结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以及各高等院校频繁爆出的恶性事件,都在提醒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心理的健康与身体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建立体育-心理相结合的体育课堂模式是值得提倡的。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所以,在大学阶段,学校也应该向学生传递终身运动的观念。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运动则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能力,由此看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4]。
素质教育是国家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全民的要求,只有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打下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把对学生身心的培养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是大势所趋。高校要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延续到校外,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