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够花
(吕梁市艺术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童声有着纯洁、清澈、悦耳的声音色彩,那么在训练中一定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训练的基本点;二是声音的基本点,要求:声音位置集中,歌唱通道统一,不能失去童声的甜美清澈。儿童与成年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他(她)们的声带非常稚嫩,具有清脆、明亮的特色。
童声的特点和分类分为三个阶段:(1)童声前期(稚声期)6-8岁;(2)童声成熟期(童声期)9-12岁;(3)童声后期(变声期)12-15岁。
合唱的形式又分三类:(1)音色:男童,女童,男女童;(2)声部:二部、三部、四部;(3)年龄段:童声队:9-12岁;中学生少年队:13-15岁;高中混声队:15-18岁。
要使每个合唱队员的声音集中、统一在一个音色上,就要在训练过程中削弱个性,增强其共性,发出悦耳、清脆和和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而优美的音色和正确音准是以科学的呼吸方法为主要目的,那么训练呼吸主要就是要解决两大问题:气吸、控制。
训练过程中不必对学生讲解胸式腹式,而是要用某个生活中的状态来比喻体会,要求体会自然呼吸的状态,比如像吹蜡烛一样,不能让火苗晃动,保持在吸气时的感觉。还可以用“S”来发音的状态训练,分别为自然呼吸——吐气——缓吸——急吐——急吐。训练当中教师不能用太多理论去讲,要以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者常做的习惯性动作来引导,一切以自然状态为主。
快速吸气之后,有力度的“咳!咳!”,知道气息用完,让学生感受每喊一声,同时腹部、腰部是向外扩张一次,教师要告诉某些学生向内吸气的行为是错误的,应当及时纠正,某些学生既不扩张也不往里吸,那一定是支点放在胸部,声音上提,卡在喉咙,这是发不出好的声音的。
好的合唱音色源于正确的歌唱状态,打开喉咙,放松下吧,抬起笑肌,半打哈欠的感觉进行发声训练,刚加入合唱团的学生还不懂什么是歌唱,发出的声音“扁”而“白”,气息浅,没位置,口腔打不开,下巴紧。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用“哼唱”来进行训练,便于统一声音位置,一定要用“直声”唱,不能有颤音,这是合唱团训练中严格要求的,因为这样容易产生声音的共性,更容易使音色清脆、甜美且纯净。训练当中要以渐强、渐弱来进行,声音竖起来后,加母音进行训练:用“mi”和“ma”从小字一组C开始练习,然后慢慢向高音、低音扩展。
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声带保持闭合转态,唱“mo”母音下行练习,然后再用“ma”,“ho”母音从ppp到f找准位置,随后慢慢向高音区扩展练习。高声区的训练很难,很容易使喉头上提,老师一定要求学生在打开喉咙、抬起笑肌的状态下,轻声寻找头腔位置,声音要求圆润明亮。
童声合唱训练中,打开口腔的状态特别重要,它能使发出来的声音通畅、和谐,更能体现出童声的美妙和声音的流动感。
训练中开始阶段还是多采用“哼鸣”来引导发声,要求学生上下牙齿分开,微笑状态,用嘴唇轻轻闭合,感觉含着水,口腔和喉咙保持竖的状态,轻轻发“mu”,感觉声音从鼻子后面通向眉心的地方发出来,声音不大但能体会到歌唱的高位置。然后保持不变的口腔打开状态,轻轻转换“mi”“ma”,还用轻声唱,让学生体会一种空灵的感觉,这样的声音会让观众听到一种纯正、明亮、和谐的声音。
训练中还要结合每句歌词的咬字吐字来练习,正确的咬字吐字同样需要正确的呼吸,否则会影响到合唱队整体音色,正确的咬字吐字是“字”与“声”有效的、密切的结合,它既有和谐、优美的声音,又有歌词的纯净与清晰。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普通话的音调,树立“字正腔圆、依字行腔”的理念,掌握逻辑重音的正确,唇齿喉舌运用要协调、轻松自如。
字一般由“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组成。字头是声母,字腹、字尾是韵母。歌唱的咬字可概括为:既清晰而有力地喷字头,圆润而松弛地唱字腹,快速轻柔地收字尾。
训练中教师一定牢记:(1)处理好韵头、韵腹、韵尾,做到“字正腔圆”;(2)咬字、吐字做到“强而不炸,弱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这是合唱发声的整体要求。
训练中先以“一个字一个音”与“一个字多个音”开始。(1)“一字一音”方法,首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先从一个字开始然后一句再到一首歌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2)“一字多音”训练,如童声合唱曲《思念》当中“a”(有的学生喉咙没打开唱成“e”),一定要保持字音不变,一定要求字头咬准,字腹放音,字尾再收音。
结合发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腔体训练对声音位置的统一重要性,做到用字带声,字正腔圆。声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表达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童声合唱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擅长于表现纯真、欢快、活泼的声乐形象,同时给人以纯洁、清澈、天真的艺术美感,童声合唱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同时也给无数的成年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