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微治理的内涵、困境及其实践路径探析

2021-12-29 20:19张婷婷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2期
关键词:乡贤居民村民

张婷婷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问题的提出

提升农村社区治理与建设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城乡融合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提升,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要明显提高。农村社区是农民生活的日常领域、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宏观政策与微观治理融合的实践场。“微治理”视角立足“小社区、大社会”破题,其介入农村社区发展是对农村治理的一种创新探索,旨在促进宏观政策在农村情境中的有效落地。现有微治理研究多聚焦对城市社区分析,对农村社区关注较少。在快速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等复杂背景下,农村社区成为多元利益群体的试验田和角逐场,是各种社会风险和冲突的潜在多发地。而微治理侧重从“微”字出发,管理和促进美好社区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微治理讲究从细微视角管理建设社区,对社区宏观环境采取微观划分方式,更能满足居民日常需要,有助于调和社区矛盾,维护各方利益以及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因此,为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探索微治理等高效治理模式介入农村治理实践便成为题中之意。

2 微治理的内涵解析

农村社区微治理是对国家宏观政策及相关治理理论在农村生活场域的具体实践,其内涵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2.1 治理目标精细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思路、新目标。精细化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宏观指导方针,更是具体实践要求。“精细化”是社区微治理的基本特征,将“精”“细”融入社区治理,优化社区治理体系。以往社区治理关注在社区居民所出问题随即解决问题,这种直线式治理方案只能处理表面难题,未能深入理解居民的实质性需求。“微治理”强调调和不同社会群体,因各自利益而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如社区停车混乱、家庭暴力、物业与业主争执、老年人社区锻炼等细微而又复杂的问题。社区治理目标结合精细化特征,注重不同分工单位的协调与配合。社区居民需求网格化分析,形成小单位网格区域,在具体事项中切实解决问题[3]。新时期乡村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社会治理效率实现,基于乡村振兴大环境。微治理作为社区治理新模式,其立足于自身精细化特征,深入解决内部问题,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2.2 治理主体多元化

与单中心治理不同,新形势下的微治理体制更倾向于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由党委、政府、社会、公众、法治协同治理方案,更能适应复杂变化的居民需求和社会现象[4]。①党委领导在整个逻辑架构上起带头作用,其树立为居民服务价值观念。统筹微观治理理论与具体目标相结合过程,深入探究微治理核心观念,鼓励基层服务者以群众需求为中心点,关注因此衍生出的“微心愿”“微话题”“微动力”等。②政府与社会相互依赖,不管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政府在社会政策、资金、资源链接等方面的支持是形成良好治理环境的有效动力,组织化的行政体系能够在完善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5]基于此,社区居民依然是社区治理核心,以社区为主体的众多内外部力量嵌入,如社区工作者、专业社会组织、社区精英、党组织服务团体等都是微治理的有形推手。目前多地社区开展居民自治为基点的组织活动,充分号召有负责精神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共同维护建设社区。另外,很多地方都对社区进行合理划分,于楼栋中任命组长和楼长,将社区权利下放到居民手中,此种方式有两点优势。①提升居民对社区信任感,任命的楼长、组长一般被社区所熟悉,彼此之间交流起来较为方便,与居民沟通解决问题更得心应手。②社区组织在经营管理方面,可以将精力投放到建设美好社区中,很多时候居民想看到的并不是建设过程,而是结果呈现。因此权力下放是促进效率化的途径。

2.3 治理过程网络化

社区微治理倡导借助于网络媒介力量,科技化和信息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社会变迁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观察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大大小小之事。如今,云端网络技术支持着“智能社区”的建造、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成了居民排忧解难的信箱。当然,社区管理者也能从平台中获得社区居民第一手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加深社区居民归属感[6]。另外,还有许多App、微信公众号运营,给社区居民带来便利。定时定点发布在公众号上的信息,让社区网民即使不出门,也能轻松获取社区相关消息,不论是家居、住房、交通、教育等都能通过网络建构平台得到满足。基于大数据统计,发现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网络依赖感逐渐增强,这对于打造智能化社区有利无弊。居民切身感受智能化带来的便捷,“微”字精妙又体现于此,其呈现一种透过智能网络营造出的交织过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治理是维护社区的有力抓手,借由网络技术为社区居民打造全方位服务,使其意识到社区是真实为居民考虑。

3 农村社区微治理的实践困境

农村治理的复杂性对宏观政策方案在农村地区的具体且有效施行提出更高要求,社区微治理在农村区域展开会面临众多挑战。

3.1 村民参与度较低

村民是微治理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其对微治理看法,将代表着微治理能否在农村地区试行。但因受传统文化和教育程度局限,大部分村民没有受到过正规教育,这就会造成许多人无法接受微治理过程。①村民不曾对微治理有所了解,无法将自身所触及的细微问题提供给村委会,“微问题”无法得以延续。②村民是治理主体,其配合程度对治理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如果村民对待微治理,始终持有排斥情绪,微治理进程则无法继续实施。微治理是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型治理模式,其本质是为村民利益所考虑。但在多数农村地区中,仍然有村民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出现反对情绪。这些行为阻碍着治理进程,影响治理效果。另外,项目活动无法如期完成,微治理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实行将面临瓦解。缺乏民众支持微治理,工作人员治理积极性也会降低,那么整个治理程序就会逐渐呈现出消极化趋势。

3.2 行政趋势化明显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区治理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所一直倡导的治理体系。“微治理”提倡将事物集中到微观环境,而农村下的自然村,以及由几个自然村规划组成的行政村,随即符合微治理中“微单元”。[7]自然村更倾向于成为村民自治场所,基于人情交往和社会影响下的村民,在自然村中更能发挥参与治理权利。但目前,自然村被政府划归为行政村,村民参与农村治理的权限被逐渐消磨殆尽。以村委会为主的行政村,处理乡村大小事务,村民只有服从和听从的责任。几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要管理事情相对较多,对于村民参与治理过程体现微弱,而农村社区治理更关注村民现实需求状况。行政趋势化的村落集合,无法针对性涵盖到村民需要,大部分村委会承担的是落实政策和发布信息职能,其与微治理精细化原则相违背。而农村社区治理强调多方参与合作,现行下的乡村治理组织,则更偏向于行政化治理。因此,微治理在具体实行环节,获得的支持力量较少。

3.3 缺乏专业化队伍

乡贤结合村委会,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基层治理体系。传统社会中,乡贤一般是由村庄中社会士绅和长老担任,其凭借自身威望、能力以及多年积累德行来代表村民意见。乡贤在社会历史中,是架在官民之间的桥梁,负责传达民众诉求和上级政策[8]。乡贤文化一直被各级政府倡导,其发挥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方面的作用,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便利。同时,新乡贤逐渐成为乡村治理人才化的标志,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双层文化熏陶下,秉持着对乡村基本情况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唤醒乡村自治活力,解决冲突和争端,调节村民之间、村民与政府之间矛盾,重塑乡村居民对政府公信力[9]。但发展于乡村中的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与“微治理”不相融合,过于依赖乡贤力量,而缺乏专业化队伍支持。比如专业社会工作者、法律咨询顾问等,这就造成不管对于乡村行政化管理工作,还是解决乡村矛盾、利益纠纷都只能依靠乡贤介入。实现农村社区微治理,一方面,要借由乡贤力量的参与,帮助建构人情社会网络纽带。另一方面,还要配备专业化队伍,更细微化地处理因利益而产生的纠纷,培养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

3.4 治理模式僵硬

社区微治理模式是应对农村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其在农村地区践行将是大势所趋。以往其他地区所呈现的成功案例,确实为微治理模式运行提供前提条件,但同时也打开了机械模仿的大门。有些地区尚未完全理解治理结构,就开始盲目参照,强行运用于当地。由于无法适应乡村特点,治理效果大不如前,致使农村秩序混乱。微治理近几年才被推行至社区,虽然已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尚无可复制的模板。即使能够寻到些许相似之处,仍然不足以成为参照证据。微治理模式已具有宏观指导方针,具体实施路径要结合相应的实际情况,切勿照抄照搬,否则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因此,治理模式的应用实施,要与农村日常管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不仅要响应乡村治理号召,还要贴合农村特点,将乡村优势注入治理模式。

4 农村社区微治理的改善路径

突破微治理困境是打通农村治理之路的关键口。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加之社会转型以及农村空间结构改造变迁,给农村发展造成了众多挑战。单靠政府和社会,已经不能够支撑复杂多样的农村体系。因此,实现乡村治理微观化发展应从以下4个方面。

4.1 提升村民参与意愿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旦村民自身认知出现偏差,其在行为能力上也会伴随着固有的理解。传统习俗滞留下的观念,阻碍着新思想诞生。从根源上整合村民对微治理的认知,使广大群众意识到,政府在为人民谋福利,从而促进村民参与治理。同时也要扩宽宣传知识面,形成人际互动网络,在网络空间内提倡微治理优势,让每家每户有所了解。因此,提升村民参与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①建立信任机制。治理开展前期要立足村民特性,对前来参加的村民进行礼物奖励,由此吸引更多人参与。②多层次宣传,对微治理宣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坐等村民来询问。比如:可以在村委会通过广播进行普及、在村庄人群易聚集区张贴标语,开展有关的文艺晚会等。随着村民对微治理有所了解,逐渐意识到治理价值,愿意参与到整个治理过程。只有村民主体愿意配合,才能唤醒治理活力。

4.2 明确治理职责

自然村形成、行政村的组成,预示着农村社会管理趋向于行政化,大势所趋不易改变。要想在行政范围内规范化管理乡村,就要联合政府、社会、村委会、居民多方协同合作。链接可用社会资源,以社会力量注入农村社区,创新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提高村民参与意识[10]。同时,村委会是农村治理的协作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端正作风,制定严格规章制度,规范行使职权,避免权力的滥用,以及贪污腐败现象的横生。农村治理归根结底要致力于形成村民自治,借助微治理力量,逐步实现治理主体的转换。通过提出细微问题,从而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由政府领导,转为后续村民自行治理,逐渐实现双层治理体系的建构[11]。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对村庄和村民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治理起来更高效。因此,要明确村委会治理责任,协助微治理模式,进行网格化管理,以细微、精准服务于农村居民。

4.3 引入专业化力量

农村治理离不开多方合作,政府需依靠乡村精英的力量来助力微治理。以乡贤为代表的乡村精英,虽能够在微治理上帮助村委会解决一些矛盾,赢得村民认同。但归根结底,农村微治理不能单纯依赖乡贤文化,专业化人才介入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以及评估治理效果。微治理发展需要以专业化力量为平台,以精细化优势处理乡村矛盾冲突。农村事务通常小而杂,往往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引起邻里争吵,甚至产生暴力行为。而许多专业人士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能够从专业角度出发,既解决矛盾,又维护了双方利益。农村社区微治理的实施既要依靠自身制度体系,又要倡导专业化力量的介入。而我国也一直在鼓励农村居民能够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如果在农村设立法律咨询台,将有助于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农村矛盾能够合理化解决,治理体系得以完善,治理效果得到提高。

4.4 创新微治理模式

社区微治理依托于村民主体,同时也要关注到社区自身独特性,以往微治理成功案例和显著效果确实能对乡村微治理起到启示作用。但农村社区治理要结合乡村自身多样性,了解村民基本情况,紧密贴合农村需要,做到真正每行一步都是在为村民考虑[12]。对待优秀农村微治理模式,要认真学习相关经验,从每位人员分配、每步政策落实、每户家庭需要、每个方案实施等方面,汲取优势经验以应对自身社区存在问题。另外,社区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每个成功经验背后,都附有独特的治理模式。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从多样中发现自身独特,创造符合村民日常需要的治理模式。“微”字聚焦于社区邻里矛盾、社区环境改造,再到整个社区基础建设、社区秩序维护等方面。每种治理模式所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环境和任务,因此,在倡导微治理时要注意规避机械模式。注重根据农村经验开展实际活动,因地制宜创新治理道路。

5 结束语

微治理以其优势构成要素贴合农村居民现实需求,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优化微治理实践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引导村民参与治理进程、逐渐接受微治理的应用方式,有助于打造适合农村社区多样性的治理创新模式,以精细化服务农村居民。同时,要制定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政府治理权责,以避免权力的滥用,而损害农村居民切身利益。另外,借助于外部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是有效的制度保障。“微治理”是由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合作,实施于乡村的治理体系。对村民及其所在环境进行赋权,强调唤起居民参与意识,以及发挥自身主动性,进一步使治理效果更专业、更精细。此外,农村本身富有极易形成小圈子的潜质,这种自然圈子对应微治理中的“微圈子”。在更细微内部结构中,深入了解居民需求,从而解决问题。总之,“微治理”对乡村振兴过程不可或缺,有助于宏观政策在农村治理中的落地。其精细化、多元化及网络化的优势,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为实现乡村振兴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猜你喜欢
乡贤居民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石器时代的居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