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开,郑泽华
(中共中央党校 a.经济学部;b.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行家里手,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1)《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思想工作方法。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针对其中某个方面进行论述,而较少系统梳理总结并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唯物辩证法(2)例如,张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唯物辩证特征》,《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年第6期;肖冬松:《党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重大创新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1月9日,第7版;张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思维方法》,《理论学刊》,2018年第2期;韩庆祥、杨建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吴家华:《唯物辩证法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8期;李洪淑、杜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探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S1期;等等。。本文认为,习近平同志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维度:一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二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法,强调运用整体性、总体性、系统性思维,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和重点;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法,强调两个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四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法,强调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依赖、不可割裂;五是发展与安全的辩证法,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六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法,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是实践之花。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5页。实践是理论的根基,理论反过来能动地指导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也要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4)同①。新情况、新问题引致新的理论认识,新理论助推实践的新发展,如此不断循环提升。习近平同志还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5)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第2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进程中得以深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与时俱进、欣欣向荣。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而引领新的实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经过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支撑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根本所在(6)张开、顾梦佳:《辩证思维: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6日,第5版。。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方案诠释中国智慧,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基础上、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学科体系,以学科体系来支撑话语体系,进而主动掌握话语权。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时空维度上不只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框架,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与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时代影响。在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8)同①:第213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论-实践的辩证法维度由此提升到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经济发展新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把实践经验提炼和上升为更系统化、更前沿性的经济学说,形成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中,后者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1日,第1版。。这也充分表明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括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现代化。例如,消除贫困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铮铮实践。2021年初,习近平同志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的胜利。不同于西方的反贫困理论,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扶贫模式,“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10)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第2版。,这既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不断总结,也是对这些经验的理论创新,“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11)同②。。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方法论。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实践将很难进行;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需要及时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从而指导新的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没有丰富的实践,很难有理论创新;理论是实践的升华,没有不断的理论创新予以指导,新的实践也很难实现。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整体性、总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既强调从整体中思考把握局部,也强调补短板、抓重点、强弱项,以局部改善推动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跃升,这充分彰显了整体和局部辩证互动的辩证法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整体和局部的辩证法,也可视作系统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法,它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第1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13)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8页。在这里,整体全局与重点局部相辅相成,“重点论”与“两点论”有机结合起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14)同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鲜明地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6页。这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党中央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而其中的“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则体现了局部重点突破,坚持系统观念就是整体谋划和局部重点突破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比如,关于宣传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16)《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方面,“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17)《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第1版。。关于“三农”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18)《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第1版。这里的大宣传、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安全格局、大历史观都体现了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既要从整体来看问题、进行全局性谋划,也要协调各个局部的发展,从而达到整体向前推进。
第二,强化顶层设计。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问题的解决以及矛盾的处理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19)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注重整体和局部辩证统一。“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20)《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第1版。。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在全面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总要求的基础上,以顶层设计统揽全局,以结构优化提升整体质量,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战略要领。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局部的、单个领域的改革,而是系统的、整体的、强化顶层设计的统筹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22)《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在突出强调整体谋划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又强调注重牵住“发展”这一“牛鼻子”:“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进一步,“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23)《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策略及路径,发展是改革的过程与成绩。改革的“全面性”与发展的“关键性”都基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与时代状况,这正是整体与局部辩证法的具体表现。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7日,第1版。,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稳”是整体稳定,“进”是局部突破;二者辩证统一、互为条件;最后的结果,是整体性推进,以实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25)《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人民日报》,2017年7月25日,第1版。“稳”的关键在于稳住经济运行,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进”的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提质增效。稳中求进是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
第五,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能否打赢三大关键领域、具有局部特征的攻坚战,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针对三大攻坚战,习近平同志首先强调,“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26)《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7月16日,第1版。。其次,在精准脱贫方面,“要注重精准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注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衔接,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推动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确保三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7)《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万众一心 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日报》,2018年6月12日,第1版。。最后,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美丽中国战略的阶段性主要矛盾。“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28)《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第1版。。三大攻坚战构成了我国新时代阶段性矛盾的关键纽结。
第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29)《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4日,第1版。问题是矛盾的具体显现,问题意识也是矛盾辩证法的具体形式。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3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4页。。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议题都是整体与部分、重点与全局之辩证关系的表现,坚持问题导向恰恰是矛盾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关键是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既要关注整体面上改革推进落实情况,也要善于从小处切口、点上发力,确保问题发现一个就能解决一个。”(31)《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宝贵经验 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第1版。
综上所述,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辩证法维度,他一直强调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我们既要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做好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要方面进行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整体跃升。坚持整体和局部的辩证法,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整体中把握局部,处理好稳中求进、打好三大攻坚战、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等诸多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0页。习近平同志就此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33)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17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其本质反映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1页。
没有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将很难进行。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5页。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石与主旨。同时,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保障,习近平同志这样高度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6)同⑤:第34页。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我们必定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同时,只有经济建设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37)《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没有离开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也没有离开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
对于共产党人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38)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页。。然而,马克思主义却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在历史上先后出台了两部《准则》: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2016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准则》通篇没有谈及“理想信念问题”,2016年《准则》重点强调“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习近平同志指出:“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40)《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 聚力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1月5日,第1版。这里的“钢”和“气”,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含义密切联系。把党建设好,必须抓住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41)《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第1版。“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且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0页。。加强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体现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存在着如习近平同志所述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有着极其深刻的辩证法含义和实践意义。没有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没有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关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彼此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也离不开经济,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43)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进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其内在的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的本质运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44)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2001年第4期。。所以,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也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两方面优势(45)张开、顾梦佳、王声啸:《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六个维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1期。。
值得强调的是,那种试图追求超越政治的所谓“纯粹经济学”尝试是荒谬的。我们不妨将经济和政治辩证统一关系中的“经济”称为“大经济”,将脱离政治的所谓“纯粹经济”称为“小经济”。“大经济”体现了经济和政治的辩证法。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46)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比如,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共同富裕原则,“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47)《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第1版。。因此,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4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9日,第1版。,也要“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49)《分析研究二〇二一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审议〈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2日,第1版。。
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相类似,业务和政治二者之间也是辩证统一、不可割裂的。这里的“业务”指的是党的治理能力,大致包括了党政国策的各方面具体工作层面。例如,对于法治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法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5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35页。值得一提的是,王岐山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涉及哪个领域、哪项工作,从来都是既讲政治又讲业务,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更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51)王岐山:《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优势》,《人民日报》,2017年7月17日,第2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指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把政治与业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确保政治和业务融为一体、高度统一。”(5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页。由此可见,政治贯穿于业务的始终。
基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了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矛盾:“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3)《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第1版。对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54)《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第1版。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55)同①。,而且“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5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页。。
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和政治的辩证统一,有助于我们厘清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也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试图脱离政治讲所谓“纯粹经济学”是荒谬的。这也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正确驾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大经济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习近平同志强调:“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57)《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4月16日,第1版。我们党历来重视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也不断地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58)《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为实现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人民日报》,2014年4月27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在新时代也彰显出更紧迫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59)《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第1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60)《牢固树立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17年2月18日,第1版。;“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6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62)《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4月18日,第1版。,发展与安全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发展是最大的安全。
为了实现总体安全,就必须善于把握住最大风险隐患,从而推动可靠稳定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不断提高国家安全能力。”(63)同⑨。作为总体安全的重要部分,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等都具体地体现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思想。关于网络安全,习近平同志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64)《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人民日报》,2014年2月28日,第1版。显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65)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页。。在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谁掌握了能源,谁就可能掌握发展空间、掌握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是各国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很多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是围绕能源在做文章,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6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74页。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都体现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法,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十四五”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6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85页。从基本国策到重大战略、从新冠疫情到南海问题、从中美博弈到改革开放、从“两个大局”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等等,所有这些热点前沿问题都体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法。
随着国内外发展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各种安全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兼顾发展和安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给安全提供保障,安全给发展创造条件,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其辩证关系与稳中求进总基调紧密一致。坚持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既要用发展为安全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积极地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其本质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针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68)《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第1版。在此,生态环境构成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2页。。生态环境保护彰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70)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0页。。这是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法的最好诠释。因此,我们要“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7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页。。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72)《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0日,第1版。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73)同 ③。因此,我们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提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要求,明确“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74)《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 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4月27日,第1版。。通过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大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有序、更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7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50-51页。就此,“两山论”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理念,并在我国新时代新阶段发展大局中得以不断深化与完善。
改革开放初中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警示的那样: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蕴含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负面后果,导致自然界对我们愈演愈烈的报复与惩罚(7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69页。。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诚然,生态保护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经济发展,而是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是上述六个维度,都贯穿着唯物辩证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结晶。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时间节点上,对习近平同志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研习,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关于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辩证法的宣传阐述应当快马加鞭、紧迫推进。因此,归纳和研究习近平同志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