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峰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为培养更符合企业要求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2018年9月开始至今已进行了三次金融管理专业社会吻合度调研。在金融企业未来人才需求预测方面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金融企业亟须交叉型知识人才
交叉型知识人才是指通晓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1]。随着科技金融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岗位具有多功能、多方位、多专业的特征,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掌握多专业实践技能。例如,在保险业中看似简单的医疗险理赔岗位,不仅需要保险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医保药品范围、重大疾病的常用药物种类等医药知识;又如,财产保险中的车辆理赔岗,必须具备一定的机动车构造、不同品牌车辆零部件价位的汽修专业知识。银行业中的基础岗位则要求具备社科类、人文类的专业知识;中高层岗位需要涉及数据科学、云计算、机器学习甚至编程等工科类专业知识。证券业从业人员更要求掌握不同行业板块的专业知识,洞悉相关行业间的动态联系,保持国家时事、国际政治局势的敏感性等。由此可见,未来金融业更需要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金融专业人才。
2.金融企业越发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
各大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培训机制,能让新入职员工通过内部培训掌握相关岗位及行业知识,因此金融企业逐渐淡化人才的专业背景,反而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调研结论表明,金融企业对隐性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更为重视,具体来说,就是敬业爱岗、沟通协作、吃苦耐劳、学习能力、执行力、创新进取、主动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及时间管理等品质。企业认为这些职业素养对从事金融服务业的人员来说尤为重要。但隐性职业素质却无法依靠短时间的企业培养来形成,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养成,因此,金融企业在招聘中往往更注重考查应聘者的综合职业素养。
3.金融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IT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金融企业岗位结构,同时对原有岗位也提出全新的任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金融软件及智能终端的熟悉和操作能力,尤其是一线岗位人员更需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和岗位服务能力[2]。虽然金融企业会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但从培训成本及后续的发展潜力来看,企业更倾向于那些已具备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匹配的有实训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变革、知识的更新异常快速,虽然我们在制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时尽量考虑了未来企业的发展和用人趋势,但经过五年的发展变更,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专业课程知识或多或少都会与目前的企业岗位用人要求出现偏差。同时,不同类型的金融企业要求学生具备的金融知识和技能也大相径庭,甚至同一企业不同金融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无法面面俱到,无法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从而导致一定的刚性偏差。
2.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一方面,鉴于《江苏省五年制金融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在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类型、学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五年制金融管理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生对理论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认知度较差,很难自主转化为内在职业品质。如此种种,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成效不佳,与金融企业所要求的职业岗位素养差距较大。
3.实训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脱节
由于师资、经费、学校总体规划等原因,导致在实训软件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实训条件上,与真实的金融企业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实训内容上,存在严重的陈旧性。例如,银行柜面的综合实训,只让学生熟悉基本的现金存取业务流程,却无法让学生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系统的实训操作,实训内容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与上岗要求存在严重的脱节。
1.“共享施教”培养交叉型知识人才
未来各行各业之间紧密联系、交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交叉型知识人才的紧缺。为有效解决培养交叉型知识人才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共享施教”的教育理念。“共享施教”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各校之间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从而签订相关共享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课堂、共享实训基地等具体协议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教育平台的成熟、学校周边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以及各校所设专业的差异性,为实施“共享施教”方案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例如,建设交通学校的汽修专业,学生可学到汽修专业知识;通过苏州文正学院的法学专业、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等可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当然,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指定相应的交叉学科以供学生选择学习。在学习上,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建立共享教学资源库进行线上学习;也可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通过共享课堂进行线下学习;还可以通过共享实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训练,最终实现培养企业所需的交叉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2.“岗位课程植入教学”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岗位课程植入教学”是指由相关金融企业派专业培训人员到校开展金融岗位的企业内部课程授课活动。具体实施如下:首先由校方与相关金融企业签订植入教学协议;再由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培训讲师共同探讨决定植入课程的内容、授课形式、课时、开设学期等。在课程内容上,选择校内没有开设的或者知识更新较快的就业必备课程以及企业内部要求的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可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如系列讲座形式、网课形式、小班上课制形式等;最后,形成完备的具体实施方案,按既定方案实施教学。
实施“岗位课程植入教学”有以下益处:第一,更新了原本陈旧的课程内容,加入了一些岗位任职必须的课程,构建了动态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第二,植入课程数量的增加及知识的更新,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通过整合开发形成特色的校本教材。第三,学生接受到的是前沿的与岗位任职要求相关的知识,无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职业素养方面,都将得到最真实的、贴合实际要求的就业指导,进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就业做最好的准备。由此可见,“岗位课程植入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校内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偏差问题,并为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提供实践依据。
3.“全真实景实体化实训”提升学生岗位实践能力
本着“将实训室搬进校园”的设计理念,以现代金融企业业务环境为原型,按照“机构仿真、业务仿真、数据仿真”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内搭建一个虚拟仿真的金融集团业务生态圈,为学生全面、深入了解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提供资源,更实现了全真实景实体化实训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岗前实训能力,缩小与实际金融企业岗位实践能力要求的差距,最终为企业输送宽理论知识、高实践能力的理想人才。主要实训内容包括商业银行基本经营业务(存贷业务、票据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同业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等)、证券投资业务(股票行情分析、证券模拟委托买卖、撤单、查询等操作)、保险业务(保险出单、理算、核保、理赔、保险营销等)以及有关职业素养的实训项目,如金融礼仪。实训范围包括了前台的客户服务、金融产品营销,后台的产品开发设计、资金清算、会计处理,以及最后根据仿真金融集团的运营情况填报金融机构的会计报表和监管报告。通过实施这样的全真实景实体化实训教学,既在内容上涵盖了金融企业常规业务的实务操作,又在质量上实现了全真实训,使学生掌握了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校企合作班”培养订制型企业人才
通过前期调研得知,约70%的金融企业在招聘一线金融岗位人员时并不看重金融专业毕业背景,而是不分专业招人。原因在于:一是一线金融岗位并不需要高深的金融专业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入职后的岗前培训实现金融知识的积累;二是企业更需要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通过内部培训,形成交叉型金融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3]。由此本文提出“校企合作班”人才培养方式,为特定的金融企业培养订制型金融人才。具体操作如下:由金融企业在全校四年级的学生里不分专业地海选所需的学生,组成特定的“合作班”,在其后的一年时间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校提供全面的管理服务,企业派遣专员进行相关金融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岗位素养的教学,以及安排具体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内容,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上岗。“合作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互惠双赢。对学校来说,既解决了学生实习、就业问题,又减轻了教学任务,还能留存企业最新的培训资源,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较好的口碑效应。对企业来说,既节省了招聘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又能轻易招聘到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储备人员;在后期的培训中更是省去了人员管理上的很多事务,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成本;再者,经过一年的专业培训、考核、评定,企业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后期的岗位分配上能知人善用,实现人岗匹配;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班模式真正实现了定向培养的目标,企业能获得知识宽、技能强、素质高且与企业岗位精准匹配的心仪人才。
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金融的大发展,对未来金融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本的数量多转变为质量高、从专业精转变为知识宽、从理论强转变为实践能的需求。应抓住契机,大胆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适应时代变化,走在同类院校的发展前列,为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