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真,蒋飞飞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石家庄 050061)
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中职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门课程实施重大改革,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明确将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列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1],并进一步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时代先进文化”“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2]。
为探究地方文化资源对中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影响,课题组以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覆盖经管、教育、机电、建筑、信息、汽修六个专业,涉及中专一至三年级和“3+2”专科一至二年级两个学段,展开了“河北文化普及现状”随机抽样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76份,收回有效问卷464份,回收率为97.5%。
从广义上讲,地方文化资源是指一切与区域文化发源密切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源,包括历史古迹、乡土风貌、文化习俗、民间技艺、名人典故等地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根溯源,地方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底蕴与道德基石[3]。当学生对孕育自己的地方文化具有较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时候,恰当地对其进行家国情怀、民族情结、职业情操培养,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河北文化资源为例,调查显示,82.8%的学生表示“熟悉”或“了解”河北文化,17.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或“没概念”。其中,反映河北文化名片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代表河北文化脉系的“红色太行”“诚义燕赵”[4],属于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西柏坡”“白求恩”“白洋淀”等代表性选项,正确率均在七成以上。该调查数据反映出河北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并且对现阶段中职思政教育产生了有利影响。
在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方面,河北宣传教育力度稍显不足。超过六成的学生不知道“战国中山国王陵遗址”“满城汉墓”,并且在缺少地名提示的情形下,近四成学生没有选择杂技、石雕、落子、太极等河北特色民俗。但值得期待的是,对于这些历史文化、民俗文化,90.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91.4%的学生认为“有意义”,78.0%的学生“非常期待能够进一步学习”,只有2.8%的学生选择了“没兴趣”“无意义”“不期待”这类完全否定的回答。
在对宣传教育方式进行分析、比对时,获得这样一组数据:除去排名前两位的“电视、广播等传统视听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体”,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历史、语文课程”的实效性要依次高于“社团活动、专家讲座等校园宣传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实践活动”“报纸、书籍等传统印刷媒体”“专业课程、艺术素养课程”。
以上几组调查数据,充分证明了地方文化资源与中职思政教育结合的可行性,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与以往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互为载体、互相优化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教育深度,便于开展社会实践,打造思政第二课堂;从地方文化宣传角度来看,将思政课堂打造成宣传教育平台,可以弘扬历史文化,传承民间技艺,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注入时代新动能。
以下结合河北各地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地方文化资源与中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角度及融合要素,以此探索职教改革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1.学习西柏坡精神,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作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西柏坡代表着中华民族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秀革命传统。为继承发扬这一宝贵精神,河北各地中职院校通常会组织一年级新生实地走访革命圣地西柏坡,让“思政第一课”走进学生心里、走进学生生活。除此之外,石家庄本地及周边多所中职院校还会将西柏坡作为志愿服务基地,定期安排优秀学生志愿者协助馆内志愿服务队提供志愿服务。学生在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切身感受我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伟大人民、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2.学习白求恩精神,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作为白求恩大夫生前工作、战斗以及牺牲的地方,河北多地保存着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图片。每年清明节前夕,石家庄本地及周边多所中职院校都会开展“追忆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代表参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向包括白求恩大夫在内的650多名革命烈士敬献花圈。暑假期间,河北各地中职院校还会结合学生个人情况,安排石家庄、保定、沧州等地学生考察、走访白求恩医院、纪念馆、战地医院旧址,让学生从时代楷模身上,体会到人生抉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国际主义高尚情怀。
3.学习白洋淀精神,感受人民群众力量
从革命时期到和平年代,白洋淀人民始终不遗余力地书写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篇章。为感受这种来自人民群众的力量,每年五月,河北各地中职院校都会组织“红五月”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唱红歌、书梦想、忆经典”,让学生切身体会白洋淀百姓奋勇杀敌的顽强意志,深刻理解民族复兴之路的坎坷与艰辛。暑假期间,保定本地及周边多所中职院校还会安排高年级学生实地走访雄安新区,让学生亲眼见证雄安人民建设家园的伟大成就,从不同时代的群众智慧与力量中,感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一深远寓意。
1.走近燕赵文化,增强开拓创新勇气
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燕赵文化表现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兼容并蓄、顾全大局的特点。为讲好河北故事、传承燕赵文明,河北多所中职院校积极与河北博物院合作开展思政第二课堂,定期安排学生实地参观“慷慨悲歌—燕赵故事”等主题陈列展[5],同时还会借助数字展馆平台,让学生在同重点文物、历史人物远程互动中,重新审视燕赵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为开拓进取的革新精神增添持久生命力。
2.走近中山文化,追求精益求精品质
自古以来,河北大地就不乏能工巧匠。诞生于燕赵交界的中山文化,更是因其精妙绝伦、匠心独运的手工技艺而闻名。对于河北各地中职院校来说,这种来自民间匠人的精湛技艺、崇高品质,尤其具有传承价值与教育意义。在河北博物院合作指导下,学生通过参观“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主题陈列展,模拟烦琐细致的手工制作过程[6],切身感受中山工匠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与日臻完美的职业追求,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树立思想指导与岗位目标。
1.了解太极文化,保持豁达平和心态
太极文化讲究兼容并蓄、融通和谐,兼具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效,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为大力推广太极文化,河北多所中职院校充分融合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借太极拳法,述太极文化,并由此上升到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学生在研习24式简式太极拳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竞赛、展示等各类活动,逐渐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和豁达平和的健康心态。
2.了解民间艺术,塑造坚韧乐观性格
河北民间艺术是指具有河北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宝藏,例如吴桥杂技、井陉拉花、曲阳石雕,曾多次被各地中职院校“请”进校园。不少中职院校还会结合办学特色,专门开设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素养课程,并且不远千里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地方艺术团来校示范教学[7]。学生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可以真正领略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与别样风采,感受劳动人民生动淳朴的艺术表达和乐观洒脱的精神风貌。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工学一体、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应用型三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结合2020年中职新课标来看,思政教育改革应全面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等八个课程实施标准,通过开发、应用地方文化资源,全力构建创新、优质、高效的思政教育体系。
1.教师身份转变:从传授者走向设计者
“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中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面对“互联网+”时代变革,努力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活动设计者的身份转换。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平衡“理论—实践”两个课堂。
(1)课前—教师是资料设计者。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地方文化资料整合成5—10分钟微课视频,连同该地方文化的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宣传模式等相关资料一并上传至资源库。随后,针对学生不同学业水平,分设基础性题目与拓展性题目两类考核标准,前者侧重对概念、形式、内容等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后者侧重对现状、问题、前景等策略性知识的考核。学生可以对照两个考核标准,自我检测学习效果,自行决定是否需要重新预习,为课上参与一系列教学活动打好文化基础。
(2)课中—教师是活动设计者。思政课教师可以将90分钟课堂活动分解成一项教学任务或一种教学情境。围绕该教学任务或教学情境,灵活穿插1—2个课堂活动,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各类课堂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思”“乐中悟”。如,以“弘扬工匠精神”为题,通过“探索中山文化”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古代匠人平凡却不平庸的一天,让其充分感受这种超越时代的伟大精神与卓越品质。
(3)课后—教师是评价设计者。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新颖的考核形式,如社会调查、问卷分析、访谈记录等,以及真实、高效的作业形式,如录音、录像、观察、实践等,引导学生详细记录个人成长轨迹。如,收录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地方文化的调查、研究成果,无论是初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接触,还是后期对文化宣传的观察、建议,都应真实、完整、准确记录在案。在课程结束之际,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学生学科成长档案,收集学校、家长、企业等多方主体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业水平。之后,再通过绘制学生思想成长路线图,分析学生思想转变的关键内容与重要事件,为下一步开展优质、高效的思政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教材内容转变:从教科书走向资源库
“三教改革”中,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各地中职院校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在新课标的要求基础上,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开发数字化资源,优化本校思政课程。
(1)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数字化课程资源与虚拟化体验科技。各地中职院校可以与VR设计团队合作开发虚拟体验技术,将地方文化资源影像化[9]。让学生通过远程教学平台,获得比传统教材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通过家乡采风、文化采样,将当地特色文化影像编辑、制作、上传至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
(2)应用—“资源库+档案袋”双向推送模式,取代“教科书+练习册”单向推送模式。把学习主动权交回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调整学习进度,自行选取资料库中有助于个人学习的资料。同时,思政课教师应逐步完善学生学科档案,详细记录学生核心素养成长轨迹,更有针对性地衡量学生思考、判断、应用能力的发展空间。
3.教法理念转变:从知识模块走向任务模块
“三教改革”中,教法是教学改革的途径。中职思政教学改革应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破传统思政课“知识模块”的教学模式,尝试引进专业课“任务模块”的教学模式。
(1)尝试—“任务模块”教学模式,取代“知识模块”教学模式。每节课可以布置一个教学任务或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任务或情境为导向,从资源库中自行选取辅助材料,指导自己完成任务目标或处理情境难题。只有在任务或情境无法正常推进的情形下,教师才可以给出指导性意见,之后仍然将教学的主动权交回学生。如,以“探讨白洋淀精神”(任务模块)为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资料库中是关于白洋淀的历史、文化、生态等背景知识介绍,而学生则可以就社会制度、民族复兴、人生理想、生态文明等任意话题(知识模块),自由发表个人见解。
(2)探索—“活动组合”教学方法。除了预设教学任务或教学情境,每节课还要安排1—2个课堂活动,以此推进任务或情境的有序开展。如,在“探讨白洋淀精神”这一任务引领下,将“小组讨论白洋淀精神”和“个人描绘白洋淀前景”这两项课堂活动结合在一起。先通过小组合作,完善个人观点,实现本节课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再通过个人描绘,展示个人观点,实现本节课情感目标。在“任务模块”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多种活动教学方法,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情境。
1.优化校园宣传:打造思政教育精品
为了与思政课堂合力发挥育人作用,各地中职院校可以结合当地办学特色,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每周“国旗下讲话”、每月主题团日活动、每学期“思政大课堂”当中,着力打造思政主题教育精品。
(1)汲取社会优质资源。各地中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弥补思政教育资源库的不足。如,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当地艺术名家、道德模范来校宣传、展示地方文化魅力。还可以依托当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数字资源,合作开展“展览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动画展示、场景复原、游戏体验等方式,不出校门就能全面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与事实细节。
(2)搭建校际合作平台。各地中职院校可以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学平台、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校际间技术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交流。通过合力打造“思政金课”,让优秀教师、优质课堂、精品活动在校与校之间流动起来。通过巡展、巡演、巡课,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享受各校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加快提升地方中职思政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为打造优质、高效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各地中职院校可以将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先进技术、专业人士、成功经验充分调动起来[10]。如:同VR设计团队洽谈合作项目,共同研发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同艺术团体、专业演员合作编排、演绎历史剧目、革命故事、民间舞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历史事件、革命场景、艺术创作的真实体验。
2.深化社会实践: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在知行合一的教育过程中,各地中职院校要积极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认真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探索非遗文化”“寻找失落技艺”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思政小课堂”逐渐走向“社会大课堂”。
(1)参与周边社区互动。各地中职院校可以定期开展街道、社区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宣传建设。如:搭建文化展示台,展示学生精心编排的历史剧目、民间歌舞;开办社区教学班,协助社区艺术团进行地方文化宣讲、展演;安排学生走访社区,开展地方文化调研,探索居民喜闻乐见的宣传主题、宣传形式。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协助教育基地宣传。各地中职院校可以与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接每个学期、每个班级具体教学任务,全面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思政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教育基地,直观感受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同时,还可以为基地流动宣传队提供学校支持,安排优秀的学生志愿者参与沟通协调、宣传展示,积极协助宣传队在当地开展文化宣讲、艺术展演。
(3)开展家乡文化调研。各地中职院校可以号召学生在寒暑假返乡期间,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发展现状,积极为地方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既可以同一地方或同一研究方向为条件,自行分组开展调研工作,也可由思政课教师带队,不同地方分头开展社会实践。学生在参观革命旧址、探寻历史文化、走访民间艺人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职责,而这也是中职思政教育所期待的最佳效果与最终追求。
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地方中职院校与思政课教师任重而道远。两者应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创新、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宣传活动与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探讨式、体验式学习机会。特别是对于地方红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要深度挖掘其理论价值,积极发挥其实践作用,通过开发“资源库+档案袋”教学资源,探索“任务模块+活动组合”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中职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实效性。